回首頁
回首頁
 




《星期專論》 以政黨輪替帶動文官中立

◎羅致政

距離明年總統大選只剩不到七個月的時間,藍綠兩大陣營的競選團隊也紛紛就定位,然而在這當中,本不該捲入選舉事務的文官體系,卻因為部會主管的政治表態或急於求功,硬生生糟蹋了文官人員應該保有的中立與專業形象,也成為台灣民主化過程中的一顆大石頭。

近來外交部在處理幾起涉外事件中的荒腔走板表現,只會讓人對這些外交官滿腦子內政又缺乏專業的手法,深深感到搖頭嘆息。國際自由聯盟主席范巴倫(Hans van Baalen)表態支持蔡英文的一番說法,被外交部當做外交危機來處理,更驚動外交部的高層官員輪番更正,連「外國人士不應介入他國政治,任何的介入都嚴重違反國際慣例」的重話都講了出來。

拚外交很不行 拚選舉超認真

但回想一下,當上個月日本作家大前研一來台,並發表一堆吹捧馬總統的言論,甚至還說「好想把馬英九進口到日本和日本首相交換」,當時怎不見外交部出面指責大前研一「介入他國內政」?這個相當懂得察言觀色、猛拍馬屁的外交部,看來拚外交不行,拚選舉倒是超級認真!

更糟糕的是,應該代表台灣且槍口對外的外交官員,現在面對中國外交打壓時是噤聲不語,但面對自己國人甚至是反對黨的批評時,卻經常是怒目相向、破口大罵。當反對黨國會議員以不要淪入香港化、澳門化的可能陷阱,來善意提醒政府不該以百國免簽證而沾沾自喜時,外交部長不僅不知虛心反省,反而暗指有些人有「主權被虐狂的想法」。

加拿大把原本在台灣的簽證業務移轉到該國駐香港的移民辦事處辦理,克羅埃西亞、斯洛維尼亞雖給台灣免簽證待遇,但卻將台灣列為中國的一部分,這些事件難道都沒有值得外交部注意的警訊嗎?

事實上,中國在國際社會對台灣的打壓從來就沒有減少過,過去跟現在最大的不同,就是馬政府在台灣被人欺負後,連張揚的骨氣都沒有,甚至只會唾面自乾。

敵我意識瓦解 助長北京氣焰

在民進黨政府時期,外交部每季都會在官方網站上,整理公布「中國大陸阻撓我國際空間事例」的統計報告,目的在提醒國人,北京無時無刻不在封鎖台灣的國際活動。但自二○○八年之後,外交部就不再更新與公布相關的案例與數據,這種在外交上自我繳械的情況,完全鬆懈甚至瓦解了我方在外交戰場上的敵我意識,甚至更加助長了北京當局打壓台灣的力道與氣焰。

當前台灣的外交官,當他們面對台灣在國際上被打壓時,愈來愈不敢據理力爭,甚至只有忍氣吞聲,只因為他們必須服膺在馬政府「大陸政策高於外交政策」的指導原則。他們害怕在國際場合上的過於彰顯外交主權或與中共交手,有可能會干擾甚至破壞了馬政府想要營造兩岸關係和諧的大氣氛,會讓自己不小心成為馬政府責難怪罪的對象。

「外交休兵」的工作準則,就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既然外交無事,無需在國際上縱橫捭闔,那就乾脆把外交官的那一套舌粲蓮花,拚命拿到國內政治上使用,一旦護主有功,說不定從此官運亨通。

外交人員的訓練一向以文字使用的優雅與嚴謹自豪,但回顧過去三年,不論是外交部高層官員在立法院與在野黨唇槍舌劍時的咄咄逼人,或者是外交部發言人不時針對反對黨的嚴詞批評,都讓人深深感慨,如果這些台灣的外交官能用如此的強勢態度與口才能力,來應付中國的國際打壓,那不知該有多好?

政府部門官員 動輒槍口對內

事實上,政府部門動輒槍口對內的現象,並不只是出現在外交部,而是由總統府高層開始放砲,下面的部會只不過奉命行事或揣摩上意而已。檢視過去三年來,馬英九主政下總統府發言人的相關言論,動不動就出現粗鄙叫罵式的用語,實在很難讓人把它跟嚴肅的國家大政連結一起。所謂上樑不正下樑歪,連陸委會、外交部這些國安單位都有樣學樣,自然也不會讓人感到意外了。

馬英九過去三年的執政,對台灣造成的傷害不勝枚舉,但對本該中立專業的文官體系恣意糟蹋,讓成千上萬公務人員背負行政不公的罪名,這在台灣民主政治史上,絕對會被狠狠記上負面的一筆。

高官奉承上意 扭曲專業表現

但與此同時,所謂「人必自侮而後人侮之」,當常務文官期待各界對他們的專業有所尊重,並希望提升自己的社會形象與地位時,「文官中立」與「行政中立」的基本規範,自己又遵守落實了多少呢?很遺憾的是,過去三年來,馬政府隨意踐踏文官專業的事情屢見不鮮,但部份高階文官奉承上意扭曲專業的表現,相信連多數公務人員都不以為然。

或許政府文官會自我說服,人在屋簷下不得不低頭,但這反而淪為外交部楊部長所說「自虐的想法」。要真正擺脫政治扈從的命運,就是以協助推動政黨輪替的做法,來懲罰只要求政治忠心卻不顧政策專業的執政黨,只有透過不斷的政黨輪替,文官體系才能爭取自己專業的獨立性,也才能提升自己的社會尊嚴與地位。

所以,公務人員不要再把順從政黨利益視為理所當然,更不要把文官中立看作空中樓閣或事不關己,自己手中的選票就是讓自己贏回尊嚴、贏回專業的最強利器。就用再一次的政黨輪替,來證明台灣民主的深化與鞏固,更找回自己的中立與專業。

(作者羅致政為東吳大學政治系副教授)

自由時報 2011-06-26

台灣e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