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到立法院成立「台美國會友好協會」,旨在透過台、美國會議員的交流,傳達台灣民意和進行文化與經濟的交流。個人樂觀其成,不必擔心議員溝通管道「鬧雙包」的問題。
其實兩國交往,除官方外交管道之外,國會和民間的途徑也很重要,顯示民主國家多元化聲音和想法,擴大交往層面和參與。
在美國國會參、眾兩院,各有個「台灣國會連線」(Congressional Taiwan Caucus and Senate Taiwan Caucus) 的次級問政團體。尤其眾議院的台灣連線,今年四月邁入第十週年,卻不見有任何慶祝活動。十年前它在陳水扁總統鼓勵下成立,有近百位議員加入,當時四月在國會山莊有一個盛大成立酒會,超過十五位美議員與會,台灣代表團有近十位的跨黨派立委前來。該連線為美眾院中次大的團體,擴張速度也是眾院中最快的,現有一百多位議員組成,民主、共和兩黨議員數目相當,對台灣事務關心、參與意願很高。當時的四位共同主席分屬不同兩黨,通常在美國問政很難妥協,但他們表示只有「台灣議題」是他們在國會的唯一共同交集。
當時台灣立院對等組織「台美國會議員聯誼會」由蔡同榮立委負責,是台美兩國國會議員交流最高峰,活動最為頻繁和密集的時期。
但馬政府上台的「外交休兵」政策,大大降低兩國國會議員交往,壓縮台灣連線的功能,兩組織的互動更加有限。最近一次只能回溯到十個月前,台灣立院組團來美國遊說軍售案,實在可惜了「國會連線」前創和參與者的美意和用心。
聽到新的台美國會友好協會有意在七月訪美,溝通美牛或貿易事務,是件好事。民主國家首重溝通協調,要積極利用各種機會管道向美國表達台灣人民的看法,才不會有任何誤解產生,對在野黨更助於爭取國際注目和瞭解。
在獨裁國家才會有單一管道的「對口單位」模式,民主國家應重視多元聲音和多方參與,頻繁溝通交流才是民主正途。
(作者為美美國台灣人公共事務會FAPA辦公室主任)
自由時報 2012-0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