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頁
回首頁
 




台灣守護聯盟之共識芻議

◎ 蔡丁貴 - 公投護台聯盟總召集人

一、 引言

2012年的總統大選本土政黨並沒有完成目標,一舉推翻外來中國黨的執政。未來至少有四年的時間必須忍受中國國民黨與中國共產黨聯合勒緊台灣人選擇自由的空間。本土陣營的政黨對於取得執政權有黨派的現實考量,他們將如何論述又無外界置喙的空間。本土陣營的公民社團必須堅定立場,團結一致,才能堅定本土政黨對台灣主體性的信心。同時才能夠凝聚整體力量,提升台灣人民的認同,贏得2016年總統大選的階段性目標。為達成此一任務,特成立「台灣守護聯盟」。

本土陣營的公民社團首先必須認識自己的定位,才能依據台灣快速變化之社會情勢發展,研擬總體大戰略,可進可退、可攻可守。本土派的公民團體並不是本土派政黨轄下的一個支部。社團設定要完成的獨立建國目標,雖然必須將本土政黨的力量納入整體考量,但是切忌將所有的希望寄託在政黨的身上,更不可以把所有的責任推卸到本土政黨身上。所以,本土公民社團必須基於相同的理念,團結合作,勇於承擔,發展健全組織,維持獨立自主運作。這是台灣人民尋求獨立建國、台灣民族尋求自我解放之過程中不可推卸的責任,也是贏得2016年總統大選之階段性戰略目標的不二法門。

二、 理念的一致是團結的基礎

從2012年總統大選的觀察可知,民進黨內部理念議題(包括對李登輝與陳水扁的定位、中國政策等)的實質分裂勝過各個領導政治人物之間外在形式上的團結。而中國黨除了借助外部中國共產黨的力量之外,它們內部實質理念的團結(反對台獨、終極統一)勝過領導政治人物(藍與橘)外在虛假的分裂。民進黨的政治人物及本土社團雖然暫時為了贏得總統大選而能降低雜音,但是由於對理念的認知差異,造成在選舉動員上的不足。動員能量的不足反應在整體民進黨黨員執政縣市投票率的不如預期,甚至下降。反之,在選前投票的最後時刻,外來政權支持者在危機意識的警覺下就自動棄保歸隊了。

所以,外來政黨一再針對它自己的弱點反向操作,指控民進黨撕裂族群、搞意識形態,讓民進黨手足無措而進退兩難。從事政治運動就是社會改造運動,在台灣更是獨立建國運動。基本理念與意識形態正是這個運動必須堅持的中心思想,缺乏中心思想,整個運動將無以為繼。關鍵不是隱藏這個中心思想,而是正確地陳述運動堅持的中心思想,讓民眾可以容易而清晰地了解與認同,進一步選擇投入社會改造運動,一起共同努力。這是運動工作者的責任,而宣導運動正確的中心思想,是整體運動最重要的第一步。有一致的理念才有團結的基礎。

三、 台灣守護聯盟理念共識的芻議

在台灣獨立建國的路上,不少前輩盡心盡力,提出各種論述,希望能夠號召台灣人民凝聚力量,完成目標。1996年台灣人李登輝以中國國民黨黨主席的身分當選中華民國的總統;2000年台灣人陳水扁代表民進黨當選總統,並於2004年以多數選票連任成功,讓台灣人對自己的國家認同與民主政治產生相當程度的混淆。外來政黨故意誘導政客與買辦媒體朝壓迫政權有利的方向扭曲解釋,鬆懈本土派陣營之政黨與社團的反抗意識,充分達到分化的目的。例如:「台灣是一個民主國家」、「台灣是一個主權獨立的國家,現在的國名叫做中華民國」、「中華民國是一個主權獨立的國家」等等,都在各種場合為政客提供各種方便的說詞,但是造成民眾認知上的混亂。

理念宣傳的重點在於精準及效用。理念的表達不正確,或與陳述表達的方式不合適,都會失去效用而讓運動停滯不前、甚至退步,導致該贏的時候時常缺乏臨門一腳,不幸遇到挫折的時候往往又一敗塗地。理念的認知必須重新整理,以符合台灣人對史實的理解。茲列舉戰略層次(Strategic level)之重要者如下:

1、 台灣是我們台灣人的國家(Taiwan is our country)。
2、 台灣自古不是中國的一部分。
3、 中華民國是流亡政府,非法侵占台灣進行殖民統治,以「中華民族主義」與「中華文化」壓迫「台灣民族」與「台灣文化」。
4、 台灣人是台灣民族(Taiwan nation),不是中華民族。不論先來後到、不分種族來源,都是台灣人。
5、 台灣民族具有:相同的政治命運與前途、相同的經濟利益、及相同的社會文化與文明價值。
6、 台灣民族要獨立,殖民體制要推翻,社會要公平正義。
7、 自由民主人權法治公義環保與繁榮是台灣人追求的社會文明價值。
8、 台灣人選擇以「不合作」與「不服從」的非暴力抗爭方法對抗不公不義殖民體制的剝削與壓迫。
9、 台灣人要求「住民自決」,經過國際監督的公民投票,建立獨立的主權國(Sovereign state)。
10、 台灣人民自我認同的覺醒是台灣民族自我解放的關鍵。草根的公民教育運動是台灣人自我認同覺醒的催化劑。
11、 參加選舉是非暴力抗爭的手段之一。選舉活動是宣傳理念與動員群眾最好的機會;選舉的結果也是檢驗時理念實踐成果的關卡。
12、 台灣的選舉是殖民體制假民主的欺騙行為,以龐大的黨產選傳廣告抹黑對手、綁樁買票、甚至以行政權力進行干涉與作票、縱容司法檢調選擇性辦案。有選舉並不等於真正的民主。
13、 恐懼是殖民體制蓄意製造以控制人民的心理壓迫手段。學習認知「統治者的權力行使必須依賴被統治者的服從與合作」就可以克服恐懼感。
14、 學習非暴力抗爭的知識與技術,以克服恐懼,勇敢地行動,超越無力感與無助感而產生巨大的人民力量。
15、 人民的力量就是台灣民族獨立、推翻殖民體制、建立公義社會、住民自決建國的絕對有力依靠。

四、 理念的堅持與實踐

追求台灣民族獨立、推翻殖民體制、建立社會公平正義、與住民自決建國是我們堅定不移的中心思想。實踐上不必將這些信念掛在嘴上,但是在立場上不論情勢如何改變,絕不退讓。從覺醒一般民眾自我認同的戰術層次(Tactic level)角度思考,必須提出符合自由、民主、法治、人權、公義、環保與繁榮之政策主張與訴求,爭取民眾的認同與歸屬。例如:

1、 年滿65歲公民均享有本金100萬元之18%優惠利息的福利照顧。
2、 所有台灣的小孩都比照軍公教子女享有相同的教育補助。
3、 淘汰不適任的檢調司法人員,主張無罪推定、保障人權。
4、 建立農漁民直營直銷農漁產品的管道,提高糧食自主。
5、 建立國民經濟體系,發展台灣自主工商業,提高就業率。
6、 反對鬆綁中國人力或資本入境台灣的限制。
7、 補正鳥籠公民投票法,降低連署及同意門檻,廢除審議委員會。
8、 改革立委選制,採用聯立制,使政黨得票比例等於國會席次比例,提高不分區名額。
9、 廢除集會遊行法,改造媒體壟斷。
10、廢除核電,建立綠色再生能源科技產業。等等

理念的推廣與實踐必須從每個人及社團自己的身上做起,大家要保持謙虛學習的態度。為了爭取社會大眾的認同與支持,凝聚力量以完成目標的實現,大家使用的語言詞彙必須準確呈現理念的一致,遵守準時而有效率的會議溝通與決議,嚴守運動之紀律,以良好的生活形象贏得民眾的好感與支持。

五、結語

台灣人民自二次大戰之後就生活在沒有國家地位的人間煉獄之中。要改變台灣任由強權威脅剝削與擺佈的命運,就必須依靠台灣人民自己的力量。要產生力量就必須先建立清晰的理念,然後採取行動實踐理念。台派公民團體的理念整合與實踐是台灣社會進步的關鍵。面對未來更艱辛的內外挑戰,台派公民團體只有先改變自己,勇於承擔,超越本土派政黨政治利益的現實考量,成為社會前進的火車頭,忠誠地宣傳與實踐理念,言行一致,才能喚醒台灣人民的自我認同,贏得社會大眾的信任,才有機會改變台灣。我們深信有進步的公民團體才能凝聚力量帶動社會進步,才能克服本土政黨的怠惰與綁架,逐步落實人民做主,住民自決就會水到渠成。臚列基本理念的用意在於確立台灣守護聯盟的路線與定位,作為本聯盟初步團結的依據。團結的膠著劑就是彼此的信任。共同承擔則是建立信任感的不二法門。共勉之。

2012-01-20

台灣e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