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頁
回首頁
 

 

       <看書一得 >  飛越流離台灣滄桑的「籠中人」  


◎ 廖清山

                                                                                                                 
短篇小說「籠中人」,是作者鄭炳全應邀為洛杉磯《台美文藝》(陳垣三主編)所撰的文藝作品。

專攻生藥學的鄭炳全副教授擅長散文,著書數冊。近年開始創作小說,想不到短短的時間,竟然寫出斐然可觀的作品,著實令人驚喜。

故事很簡單,一個叫陳秋泰的年輕人,清明節跟家人上嘉義公園後邊山坡掃墓。回程時,一個人到嘉義公園閒逛。在那裡,看到兩座大鐵籠,突然心血來潮,打算「考驗一下自己,被當做動物觀賞會有什麼樣的感受」,乃決定關進籠中一天。

經由女同學的協助,他實現了這個夢想。

沒想到這一進去,成為「籠中人」。在自我隔離,放空以後,他的視野漸漸展開。也因此,清晰的看到混淆不清的台灣過去,以及弔詭的現實。

陳秋泰一向平平安安,快快樂樂的過著日子。「他對祖先的事蹟卻毫無所悉」,「他爸爸也不知道」。對於李登輝所說,身為台灣人的悲哀,「他不理解這句話的意思」;對於家鄉畫家陳澄波於1937年的寫景油畫,嘉義公園的複製品,似乎也有點視而不見,不太在意。不過「從近乎亂葬岡的獅頭崎整體看來」,他知道「建城三百年來的嘉義市是多災多難的」。這一點,多少讓他留點火苗,等待燃起愛鄉的火把。

「籠中人」在與籠外人的互動中,被迫反思,而意外的得到歷史認知。

一個將近八十歲的老先生,述說自己的故事:

「師大(應為師院之誤)才讀一學期,無緣無故地和幾個同學半暝被掠去。不知有幾百人同時被關在青島東路,日夜輪流刑求,生死操在特務手中。彼時內心最恐怖,有幾個在哀嚎聲中被拖出去槍決了。我因身體勇壯,又不知要講什麼求情的話,所以被修理得上厲害。為著療內外傷,我偷偷地飲五天自己的尿,是少年練拳頭時老師父教的。果然傷勢恢復比同伴們快,一個月後被判送去火燒島,大家才鬆一口氣。……(後來)因為實在沒什麼罪証,關五冬後放回台灣。」

通過老先生的故事,他也想到「人被關在籠裡,久了有可能從人慢慢地變成動物。就像從前的奴僕一樣,失去了人格,或像畜生那般生死都操在主人的手中。在父權的社會裡,生為女人往往失去選擇自由幸福的人權。做人媳婦常被同為女人的婆婆折磨迫害;台灣的養女或童養媳,常被當成物品出賣,或被逼賣色賣春,實在可憐。現在開明一點了,窮困人家的女兒稍具身材姿色的,即使在寒夜裡也穿得又薄又短,以吸引來往顧客。」

把半數住民的台灣女性,與動物、畜生、物品並論,顯見作者悲天憫人的心懷。他覺得慘情沒有過去,只是改弦易轍。

自然做為嘉義人,作者也籍著陳秋泰,記起曾在日本帝展首度入選的畫家陳澄波,於二二八時,陪同十幾位民意代表帶著禮物去嘉義機場,試圖與駐守部隊溝通。沒料到溝通不成,反遭國民黨部隊逮捕扣押,在嘉義火車站公開槍決。在嘉義,陳澄波是最被尊敬的鄉賢,難怪他的遭遇,嘉義人永遠不能忘記。

這篇小說幾次觸及台灣悲情,但那是歷史的反映,絕非刻意描繪。

最特別的,作者利用幽默、輕巧的手法,通過老人或天真兒童,讓主角隨意在歷史進出。沒有老人,就沒有過去;缺少兒童,則失去明日。高超的文藝按排,讓讀者凝視流離的台灣,原來是何等滄桑。

通篇無論人物的描繪,或故事的佈局,俱見匠心。實乃不可多得、可讀性甚高的創作小說。

(2009-05-28)

台灣e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