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頁
回首頁
 

 

開會音檔流出!劉世芳坦承「撤到別處最難」 
媒體人轟:那還打花蓮縣府撤離不利

颱風樺加沙襲台,花蓮光復鄉的馬太鞍溪堰塞湖溢流造成災情,中央與地方政府間的責任歸屬問題引發爭議。對此,媒體人朱凱翔今(25)日爆料,內政部長劉世芳與林務局開會的錄音檔中,劉世芳坦承撤離很困難。朱凱翔直言,民進黨明知撤不掉,還要質疑花蓮縣府是在打什麼?

朱凱翔在節目《吃飽來打臉》播放錄音檔,音檔中,劉世芳表示,她第一個要問的是,這幾個部落的高度,跟平面的高度不太一樣,不管100公分、30公分或50公分,有沒有可能,有些人就是,留在原地避難就可以?林務局人員回應,這已經考慮高層的水深,他們是用測繪中心做測驗,所以應該有反應,可是沒有考慮疏濬的效果,因為疏濬的狀況不了解。另外,在這種高含砂土的水流下,疏濬的效果會是怎樣,其實還是一個問號。

林務局人員指出,或許有一些改善,可是當帶有大量土砂,它的體積會比清水更大,基本上,如果確定建物非常堅固,他覺得可以作垂直避難,「其實這邊如果就(淹)到2樓、3樓,那它的退水時間會很快,不到幾個小時就結束。可是如果是一些可能沖毀的木造房屋,或者是結構沒那麼好的房屋,或者是地基會沖蝕的房屋,我們還是建議撤離。」

劉世芳詢問林務局人員,「可不可以再根據估計,水從堰塞湖下來以後,最危險的,譬如有分成紅黃綠,最危險的地方在哪裡?然後可不可以再考慮一下,因為我覺得,淨空是一種方式,垂直避難是種方式,然後撤離到別的地方是最難的方式。」

劉世芳進一步表示,「如果(災民)可以在原地撤離,就是像剛剛所說,頂多自己家門口有一些水淹過了,然後過了就算了,到時候再來清理家園。我們可能要採取一個比較細緻的,去模擬一下這樣的(狀況)怎麼處理。尤其是,最危險的到底是沖刷下去的下游,還是沖刷上去的上游,我也不是很清楚,實際上的地質地理資料不太能確定。」

聽完上述錄音檔,朱凱翔直呼,他沒有在黑劉世芳,劉世芳心中知道難處,要淨空很困難,那現在民進黨為什麼出來打這個?他強調,這件事都是劉世芳跟民進黨在誤判,「第一個是妳知道他(指花蓮縣府)撤不掉,現在還出來打人家撤不掉,再來就是,妳自己對於泥水沖下來的狀況也想像錯誤。妳想的可能跟大高雄一天到晚淹水,然後水退了,是不是就出來,把地刷一刷就沒事了,妳想像的是這樣嘛!妳講得很明白阿!那妳現在到底在打什麼咧!」

 

 

基層反撲「1天撤8000人,有本事你來!」光復鄉長嘆「1數據」讓村民輕忽

馬太鞍溪堰塞湖溢流,重創下游的光復鄉,災民還在忙著清理家園,撤村爭議網路空戰已經開打。一名自稱是縣府第一線人員的網友,昨(25日)在Dcard發文,指出縣府都是按照中央「垂直避難」的要求辦理,怒嗆「一天撤8000人,你有本事你來啊!」引發網路熱議。光復鄉長林清水表示,21日晚間才知道撤離人數從300人增加至8000人,加上部分居民聽信評估水深大約1公尺,直到大水來襲才驚覺事態嚴重。

林清水指出,原本中央團隊預估堰塞湖溢流後,水深最高1公尺,因此只需要撤離較危險的3個村、約300人左右,但21日團隊重新評估後,突然變成要撤8個村,人數暴增至8000人,要在短短的1天半撤光,已經超出公所能負擔的量能。

公所23日上午7時30分與11時30分一共出動2次廣播車,依上級指示呼籲居民依親、撤離或進行垂直避難,也要鄰長逐戶通知,林保署同步發布4封細胞簡訊通知,林清水無奈說,但村內有許多長者沒有手機或是重聽,錯失逃生時機,因而喪命。

林清水強調,這次災難顯示防災體系仍有不足,未來會針對「保全戶」逐戶提前調查,確保家中長者、弱勢族群都能在第一時間獲得明確通知與協助撤離,避免類似悲劇重演。

行政院長卓榮泰昨日也說明,除了哀悼不幸罹難者外,也要了解造成罹難者多發生在一樓,這些原因都必須要查清楚,才能夠對未來的撤離工作做更有效的改進。

 

農業部要求外界使用溢流 李錫堤、李鴻源直指就是潰壩

花蓮馬太鞍溪上游堰塞湖溢流,超過6000萬噸水量沖入下游的光復鄉,造成16人死亡,第一時間各媒體以「潰堤」、「潰壩」報導,卻遭農業部糾正用詞,要求改為「溢流」,引發爭議。對此農業部長陳駿季今天做出回應,表示不需要糾結此問題。

現任台大土木工程系教授、內政部前部長李鴻源上廣播節目受訪時表示,馬太鞍溪堰塞湖滿水位超過9000萬噸,相當於一座南化水庫,6000多萬噸水量洩出來,(溢流口)下切80公尺,壩已經垮了、不見了,這就叫潰壩。

中央大學應用地質研究所退休教授李錫堤也直言,如此大的洪水波,就是潰壩,潰壩跟潰堤就是同樣的意思,這個堰塞湖壩體高度達200公尺,比全台最高的人工壩德基水庫200公尺還要高,但壩體並非人工設計,為地震山崩自然生成,因此極度脆弱,豪雨沖刷就出事,根本來不及應對,不幸中大幸是這次僅有泥水往下衝,並沒有土石沖刷,否則災情會更慘重。

如今堰塞湖蓄水量剩不到700萬噸、7.5%,溢流口已經下切113公尺,但仍有水持續注入與流出,因此危機尚未解除。對於用詞爭議,農業部長陳駿季今天(27日)受訪時,被問到李鴻源前部長直指就是潰壩,為何會出現這麼大的差異,陳駿季表示,溢流是對於水的描述,潰壩是針對壩體的描述,描述對象不一樣,水溢流後會出現沖刷跟下切,因此潰堤、潰壩是溢流後的結果,呼籲外界不需要糾結在名詞上。

 

 

 

 

林業署只算690人 台大團隊評估撤離8000人

溢流前,中央確實與地方有所連繫,監測也持續進行。但是,根據《馬太鞍溪堰塞湖監測紀實》網站記錄,台大防災團隊在9月21日評估溢淹影響範圍將比先前預估更嚴重,最終讓中央在21日當天決定匡列撤離8000人。而依照農業部新聞稿,農業部9月19日舉行堰塞湖專家小組第二次會議與「因應樺加沙颱風來襲本部整備會議」,當天雖評估馬太鞍溪堰塞湖可能在颱風期間發生溢流,但在匡列撤離人數部分,農業部次長黃昭欽說,「即時啟動疏散避難措施,保障該區690餘位保全對象生命安全」。

意即,在9月19日及此前,農業部、林業署專家,以及花蓮縣政府所獲知的資訊,都是認定發生溢流時的撤離匡列人數為690人;林業署在9月20日12時、9月21日11時發出的撤離緊急通報單,匡列範圍為人數為600多人的「花蓮縣鳳林鎮長橋里、萬榮鄉明利村、光復鄉大馬村、大平村、東富村」;然而在9月22日上午7時的通報單中,匡列範圍增加了「大全村、大安村、大同溫、大華村、大進村、北富村、西富村、東富村」。不到一天,匡列人數從600多人變成8000多人,讓花蓮基層人員大喊吃不消,到底是為什麼?

 

林業署和台大差別何在? 關鍵在「含沙量」衝擊

堰塞湖到底有沒有解?李鴻源9月24日在談話節目《關我什麼事》中表示,他和台大團隊的看法是,馬太鞍溪堰塞湖不可能爆破,也不可能去挖,能做的只有監測,水位到了一定高度「一定會溢流」,要做的就是提前計算水沖刷下來時所造成的影響及範圍,以達到提前疏散,讓傷亡降到最低。游景雲告訴《風傳媒》,台大團隊在前期初步推估時,就認為若發生溢流,會比過去的預估更嚴重,9月17日台大團隊取得確切數據,包含林業署提供的空拍照、數字模型,及國土中心提供的Hydro DEM模型後,即刻進行洪氾淹水分析。

而後9月18日即判斷堰塞湖可能潰壩,團隊統整明確分析及圖資後,9月19日晚間提供內政部,當時即告知內政部情況可能會比預估「更嚴重」。之後台大團隊9月21日於跨部會防災應變會議中,正式完整向各部會說明。被問及為何台大團隊與林業署分析差異這麼多?游景雲說,先前的評估沒有到考慮一個關鍵因素,台大團隊認為馬太鞍溪堰塞湖是高含沙水流,量體會比一般河水更大,對於下流區域和補強措施造成的衝擊力、影響範圍,也會比一般河水更廣,台大團隊始終是以高含沙量、洪氾面積較大的情境去分析,也始終告知內政部應多加注意。

游景雲也提到,林業署過去分析的可能溢流情形中,部分情境有將降雨量納入考量;但台大團隊分析時,基本上並未考慮雨量多寡,認為雨量對洪氾的影響範圍不大,可以忽略不計,重點在於溢流勢必發生,而發生時,含沙量多寡才更關鍵,台大團隊以高含沙量的計算,推估出所謂「更嚴重」、影響範圍更大的評估,交給內政部參考。但他也強調,不同單位有不同的分析方式,現階段最重要的是救災。

依據台大意見 中央災害應變中心裁示疏散變8000人

林業署花蓮分署則回應,9月19日農業部專案小組會議時,樺加沙颱風尚未發布警告,對花蓮地區影響不明,依據林業署專家評估,於9月20日、9月21日發布緊急通報單,匡列相同影響範圍(600餘人),並同時請花蓮縣政府進行疏散工作。

花蓮分署說,9月21日15時跨部會應變會議中,經各部會、台大團隊、花蓮縣府等首長共同討論後,認為基於人民生命財產安全保障最大化,裁示應將疏散警戒範圍擴大到3個鄉,會議結束後,中央災害應變中心隨即透過傳真公文正式通知花蓮縣政府。其後於18時的中央災害應變中心第三次工作會議,進一步依據內政部所提供資料,明確裁示應疏散警戒範圍內的1800戶居民(8000餘人)。

中央發現苗頭不對亡羊補牢 花蓮縣政府與時間賽跑但縣長不在

中央接收台大的新建議,發現苗頭不對後,一夕之間從撤離600人變成8000人,主管機關農業部、林業署先前判斷不完整當然有責任,那花蓮縣政府呢?依照時序,9月17日花蓮縣政府召開馬太鞍溪堰塞湖疏散撤離專案小組會議;徐榛蔚在9月18日飛往韓國;9月19日農業部專案小組會議中,花蓮縣政府派出農業處、消防局及光復鄉公所人員參與,林業署長林華慶事後受訪時說,當時中央告訴花蓮縣府說有需要可請求國軍協助,但縣府未提需求。不過,若重新檢視時序,9月21日之前,中央都僅告訴縣府說,需要疏散的人數是600多人。接著在9月20日中午12時,林業署發布「匡列690人」緊急通報單;晚間,劉世芳打給徐榛蔚。

9月21日上午9時,徐榛蔚回訊請劉世芳聯絡副縣長;上午11時,林業署再發布「匡列690人」緊急通報單;下午15時,中央舉行撤離會議,花蓮縣秘書長視訊參與,中央是這時才決定擴大匡列範圍;晚間18時,中央應變中心裁示匡列疏散8000人,劉世芳並與花蓮縣副縣長通話,當晚劉世芳並向行政院說明。9月22日上午7時,林業署判斷堰塞湖24小時可能潰堤,發出匡列8000人撤離紅色通報單,中央、縣府、國軍合力開始強制撤離作業;晚間,徐榛蔚才回到花蓮坐鎮。總的而言,在9月23日下午堰塞湖溢流前,徐榛蔚確實有好幾天都不在花蓮;但9月21日以前,中央對於撤離人數的評估,也確實僅有600多人,是在9月21日下午才變卦。

花蓮縣政府表示,9月22日上午7時,林保署監測判斷堰塞湖「24小時內有潰堤風險,發布紅色警戒通報單,縣府執行強制撤離,但撤離艱難原因,是因為9月21日下午,內政部依據台大專家模擬結果,警戒範圍擴大7倍,從245戶擴大至1801戶,縣府立即會同鄉鎮公所盤點清冊,並與國軍展開撤離作業,「全力與時間賽跑。」消防署長蕭煥章也說,短時間撤離8000人確實不容易,也要考慮到收容量能問題。

 

 

中央地方吵「垂直疏散」誰創的?傅崐萁當縣長時就提過

至於外流的9月21日會議音檔中,劉世芳提出「可以垂直避難」,遭質疑是新創作法,實際上並非正確。事實上,花蓮縣政府在傅崐萁當縣長時,2018年4月出版「107年度花蓮縣水災危險潛勢地區保全計畫」,當中「瑞穗鄉水災危險潛勢地區保全計畫」章節的「疏散撤離作業流程」,就提到「疏散撤離係指居民自住處平面疏散撤離至指定安全避難所、親友家,或垂直疏散至自家或同樓層2樓以上之安全處所。」

此外,花蓮縣政府2025年3月出版的「花蓮縣水災危險潛勢地區保全計畫」,當中「水災危險潛勢地區應變暨疏散撤離措施」章節關於疏散撤離的定義,也提到了「疏散撤離係指居民自住處平面疏散撤離至指定安全避難所、親友家, 或垂直疏散至自家或同樓層 2 樓以上之安全處所」。蕭煥章指出,地方政府第一線的保全計畫,執行上是由地方政府決定。

堰塞湖溢流悲劇 中央、地方都賴不掉
 
內政部回應,事實上「至高處垂直避難」、「依親」、「至避難收容處所」都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經濟部水災災害防救業務計畫,以及花蓮縣政府2025年水災保全計畫中認可的水災可行避難方式,關鍵在於地方政府是否依法落實通知與撤離,並確認居家是否穩固、有無二樓以上,且不在水岸邊,才可於災難時往二樓以上暫時垂直避難。

馬太鞍溪堰塞湖形成兩個月後溢流,在野立委質疑中央不早點處理,但實際上是專家評估短時間內無法工程解決,最好方法就是靠監測、撤離;林業署一度樂觀告訴花蓮縣只要撤離600人,直到台大專家警告才上修為8000人,一夕變卦讓花蓮「與時間賽跑」;而花蓮縣長徐榛蔚面對颱風來臨仍在國外,直到溢流前一天才回國坐鎮。一場堰塞湖溢流悲劇,中央、地方的責任,誰都賴不掉。

風傳媒 2025-09-26

 

台灣e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