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頁
回首頁
 

 

格瓦推:〈我反柯〉四點釋疑

我沒想到平常費心地談台獨、解殖、國族主義、轉型正義、歷史記憶、廢死、性別平權......等議題,單就FB效應而論,所激起的迴響皆不如〈我反柯〉(http://ppt.cc/ElZh)一篇罵文。

因為該文是一吐怒氣兼表態之作,非長篇論述,故對於所列出四點柯文哲言行,只以精簡的文字說明不妥之處。但觀察讀者反應後,我承認偷懶是要不得的——還是必須將「為何這樣不妥」說明清楚。

本文稍長,尤其第四點,涉及「國族打造」與「文化解殖」,實非短文可說明詳盡。若有興趣者,建議閱讀內文所附參考資料。

  原文 說明
第一點

2010年底,連勝文被爆頰後神奇的恢復速度,讓槍擊事件更添神秘。參與救治的柯文哲出來掛保證:「我深綠出來講,還有問題嗎?」

我絕非懷疑柯文哲的醫德,當時只是納悶:「深綠」與「沒問題」的關係在哪?這個醫師態度霸道、邏輯莫名其妙。

我說柯霸道、邏輯莫名其妙,因為「公共事物的說服不是用身份/形象掛保證的」。舉例來說,林義雄是鐵桿反核,大家沒異議吧?他如果哪天站出來掛保證核四可安全運轉,但不是用證據或論述說服大眾,而是訴諸個人形象,說:「我基進反核派出來講,還有問題嗎?」各位覺得妥當嗎?
第二點

2013年,台大女醫師曾御慈遭酒駕撞擊身亡,柯文哲說:「好好一個高級知識份子,一個年輕女醫師,被酒駕撞到昏迷不醒......誰看了都難過。」

我看了新聞,除了為生命逝去而遺憾,也不舒服於柯文哲的菁英品味。為何在傷痛亡者之時,不是體現對生命的一體尊重,而須特別強調「高級知識份子」?生命難道因職業或教育程度而不平等?

對於熟人與陌生人的逝去,當然感受不同,不捨之情也不同。我不滿柯的,不是他不捨之情的差異,而是他透露出生命價值的不等,尤其這不平等是立基於職業或教育程度。

馬英九死了,我會放鞭炮;阿扁若病死獄中,我會痛哭!我不是鄉愿高調地喊「生命平等」。因「這個人」逝去而悲痛,與因「這個職業」/「這個教育程度」逝去而悲痛,後者對於生命的手段化/他者化/功利化,我們能不警覺嗎?

轉貼Puma的說明:
「他是一個很好的人」大概就是我的極限了,「好好一個高級知識份子」我就不能認同了,就跟台灣媒體常說的「孝子車禍」一樣,我遇到一個人的死亡的時候,實在無法聯想到「高級」兩個字,這無非是潛意識就有的東西才會脫口而出。

第三點

2014年,柯文哲勸深藍能否試著原諒敵人(阿扁)。

為何是請加害方「原諒」受害方?而不是「放過」受害方?要不要請納粹原諒猶太人?要不要請陳進興原諒白曉燕?柯文哲的「正義」天秤讓我心寒。

1.從司法程序的瑕疵而言,扁案的政治性已無庸置疑。而所謂司法程序,不只是大家耳熟的程序正義、無罪推定等,背後更有一普世價值:「國家機制只能是維護人權的功能性存在」。在人權國家,法律程序之規範或限制作用,其最重要目的不在限制人民為惡,而在限制統治者/有力者的濫權。扁案的本質,就是統治者濫權、違背憲政精神(指人權立憲之普世價值,而非ROC憲法條文)。

2.當阿扁作為政治主導司法的受害者時,柯文哲應說的是:「別再迫害阿扁了。」當然,在深藍的場子,柯文哲可將這種話軟性包裝,但再怎麼包裝,也不能變成:「阿扁(受害者)有錯,請你們原諒。」這是把人性尊嚴與正義當祭品。話講重些,這與K黨醜化白色恐怖受難者有本質上的差別嗎?

3.即使柯文哲接受扁案的審判結果(依新聞內容判斷,柯確有此意),以他的醫事專業,為何不是呼籲司法裁量兼顧人道主義?而是請深藍「原諒」?柯文哲讓人不解之處在於:如果柯認為阿扁無罪,怎能乞求原諒?如果柯認為阿扁有罪,為何深藍原諒成為救贖之道?正義與法治蕩然!

4.再者,柯文哲接受扁案的審判結果,意味著他無視程序問題與現代法治原則,人權與民主素養何其匱乏?

也轉貼Puma說明:

第三點可怕的原因是,轉型正義會毀在這種人手中。國民黨對阿扁和法律的迫害才是扁案最大的問題。胡亂的起訴,違法更換法官和羈押,判決理由不足,量刑沒有理由,保外就醫亂搞,每一個問題我都可以寫一篇文章。這不是「原諒」的問題,而是要有人出來為這種司法亂象的行徑負責。不是大家都愛說司法很亂嗎?為何司法很亂以及要怎麼改的問題變成用「原諒阿扁」就可以解決呢?這跟國民黨改寫歷史的和諧手段又有什麼兩樣呢?

第四點

2014年,柯文哲表示:「在文化上我們是中國人。」

這是文化認同的表態,顯示這個人被深度殖民且缺乏省思,人文素質極低。如果柯文哲不懂文化認同對於國家/國族建構的影響,就不要輕易觸碰「人文社會」議題,聯考高分就萬事通啊?

附帶一問:這叫「深綠」?

柯文哲此語一出,讓許多真正的深綠(主張在文化與政體上解除ROC雙重殖民)死心。

1.法國新史學大師Pierre Nora:「民主的原則與價值,不足以確保集體性的凝聚,這只能形成一個骨架,至於肉身,必需靠著有歷史意義的象徵與地方所傳遞的情感來承載。」

柯文哲「在文化上我們是中國人」,宣告了他的文化認同,文化認同是「國族打造」(nation-building)的必要元素*,欠缺/錯置國族打造的「國家打造」(state-building),正是台灣「國家失敗」的主因 **。

所謂台獨,不只是「台灣不屬於PRC」(這是李登輝時期的轉向),更基進的主張是「台灣不屬於ROC」,所以獨立建國,是指脫離ROC殖民體制,要正名、制憲、文化解殖。有解殖意識的人不難察覺,柯文哲認為台灣人是文化上的中國人,若其代表綠營,對解殖工程將是重傷,不論選舉成敗。

2.中國文化於台灣仍處於霸權地位,本土文化依然被歧視、被壓迫至邊陲,K黨以中國國族主義正當化被殖民地的認同階序,並得以在此之間取得象徵地位(建立一文化象徵階序,以提供某群人在國家之間有特殊地位),使其支配顯得理所當然。反過來說,欲拆解此支配(為了平權,而非樹立新霸權),則必須撼動其象徵地位,這自然得是一場以本土認同對抗殖民者認同的國族主義運動。本土政治菁英若不思翻轉本土象徵所遭遇的歧視,反而在殖民者所規範的價值階序中競逐討好,不只難以取而代之(山寨豈敵正版?),其政治成就也不過是為殖民體制添磚加瓦罷了。

3.中國文化確實存在台灣,文化解殖要消除的是霸權現象,而非特定文化。我們可以如是理解文化解殖:「在史觀、語言、藝文、品味等面向,去除中國性的霸權,透過在地化與文明機制,依平權、比例與扶弱原則,翻整出台灣國族文化復育與成長的土壤。」*



* 關於「文化認同是國族打造的必要元素」,以及「何謂文化解殖」,請見拙作〈台獨作為解殖式的公民國族主義〉,
連結:http://clique2008.blogspot.fr/2014/01/by_18.html

** 關於「國家打造不能欠缺國族打造」,請見新一〈台灣「國家失敗」的探問與求解〉,
連結:http://blog.roodo.com/aurorahope/archives/25787074.html

2014-01-23

【轉貼佛國喬說明】

台灣屬於華語文化圈,但不屬於中國文化圈,錯把前者當作後者,是要把台灣的文化主體由中國來代理。所以,也不會有人說塞內加爾屬於法國文化圈,只會說它屬於法語文化圈。

「中國文化圈」已經是有問題了,「文化上的中國人」則更是有所爭議了。

文化認同是個人的自由,一般人要說他是文化上的中國人,原本不會有人有意見,問題柯p不是這樣講的,他是說:「我們」是文化上的中國人,而且是在競選場合上講;對一位有可能掌握一市文化與政治資源的候選人,講出台灣人是文化上的中國人,其實就是一種對認同政治操作方向的陳述。

比如說,一位美國的政治人物說:「我們(美國人)是文化上的英國人。」這句話就是將特定外國的文化素質視為公民資格的必要條件,排除不具該國文化與該國血緣的人對於公共文化資源的使用(除非同意被收編,但收編後也是次等的);如果此時,英國尚在宣稱擁有美國的主權,那這樣的文化素質資格的認定、這樣的社會排除機制,會被認為是被併吞派。

轉載自:台北顧事館 Facebook
整理:台灣e新聞


【延伸閱讀】

格瓦推:〈我反柯〉討論串

台灣e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