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頁
回首頁
 


奇思異想

◎ 林良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奇思異想集八]

 

愛的哲學

Love’s Philosophy。
BY SHELLEY(英國19世紀詩人雪萊)
The fountains mingle with the river
And the rivers with the ocean,
The winds of heaven mix for ever,
With a sweet emotion;
Nothing in the world is single;
All things by a law divine
In one spirit meet and mingle.
Why not I with thine?—

See the mountains kiss high heaven
And the waves clasp one another;
No sister-flower would be forgiven
If it disdained its brother;
And the sunlight clasps the earth
And the moonbeams kiss the sea:
What is all this sweet work worth
If thou kiss not me?

 

 

愛的哲學 詮釋

詩中先莊嚴地指出,世上沒有單一獨存的事物,自然是神聖的,一切融為一體;接著卻戲謔地說,宇宙都這樣了,妳為什麼就不能和我融為一體?
從佛法來說,天地萬物(詩中用: 山河大地)相連在一起,人我自他也是一樣,所以不能視個個人、個個物為孤立自存的,它們都由眾多互相關聯的因緣條件而出現,也會因條件變化了持續一陣就消失了。在無限的因缘條件下,萬事萬物即形成一個不可分割的網或整體,即古人說「天地萬物一體」的意思。既然天地萬物融為一體(大愛),你為什麼不和我也融成一體(小愛)?

「瞧,群山親吻高天,
浪花摟著浪花纏綿;
姊妹花如果鄙視弟兄
沒有一朵會得到寬容,
陽光摟抱大地,
月光親吻海水:要是你不吻我,
所有的甜蜜能值什麼?」
(採自網路能人的譯文)

這變成有點無賴在搞笑了!
(增註:以長江為例,一般來說,長江這一流動河水可以分成上中下游,但是有沒絕對的一處,說從這裡以上就是上游,從這𥚃以下就下游?No. 長江大河本身沒有上中下游,是人類設定出來的,而獲得大家共同承認-約定俗成出來的。即使「長江」本身也是像東西南北、上下四方也一樣,假名施設出來的;人類發明語言來呼喚萬物,或將之分門別類,這全是人類共通的約定。)

 

 

[奇思異想集九]

古代的佛法翻譯

近讀 印度中觀派 清辨(義譯:分別明)論師之巨著「般若燈論」,它係唐貞觀初年 印度和尚(譯者)波羅頗密多羅 途踏絲路,千辛萬苦頭頂梵本至西安,唐太宗殷勤招待,後譯出此論。

據照片文字顯示譯事殊慎重,大小官員,包括宰相房玄齡及中印眾名僧共襄盛舉,譯文經過:「文雖定而覆詳,義乃明而重審。」經近半年才翻譯完成。

般若燈論是龍樹中論(中觀論)的解釋論著,印度史上傳有八大釋論,。七世紀月稱論釋(內容含龍樹中論原頌文)是迄今尚存之惟一完整梵本。清辨本論則迄無梵本發現,如果唐朝梵本尚存或是重现天日,將是全球佛學界之大事!

因感於 大唐重視印度哲學宗教文化,殊值敬佩。於1300年後,今讀其典雅譯文之餘,特介紹世人知之!

 

 

 

[奇思異想集十]

也談談西域(新疆)的歷史

我硏究佛教多年,對蒙古、西藏比較熟,但對新疆(新疆,顧名思義,是中國歷史上逐漸奪來的新土地,外國史書都稱為中亞细亞、東土耳其或突厥斯坦,古時信奉佛教,後來被迫改信回教)則較少理解。本文寫作時並未參考任何相關書籍,如有些年代數字的失誤,盼有人指正。
眾所週知,印度的佛教最早是經由「絲綢之路」傳入中國,而絲路自古本是古羅馬、土耳其、波斯、印度、中亞到中國的古代商旅貿易之路,首先是印度人為主的佛教人僧侶在東漢末年(約西元二百年)期間利用這條古貿易之路,先傳至今天的中亞新疆的眾小國,又輾轉傳抵西安洛陽等大城,後又傳至朝鮮日本。(按:佛教直到幾百年以後,約在八九世紀才又傳到大西藏及蒙古。)

佛教之流傳中亞及中國先係由印度僧侣(皆是不得结婚的赤贫沙門那-流浪者)傳入,較有名的是:鳩摩羅什、真諦(由東南海路來)等人。後來則改為主要係中國方面派遣僧侶「西天取經」,唐玄奘三藏是最有名的一例。透過絲綢之路,中印兩大古國進行了長達五百年的文化交流,印度本身擁有婆羅門吠咜奧義書之主流傳統,似乎也不太在乎中國文化為何物,於是乃变成為中方片面熱衷吸收印度佛教。若問為何如此?最主要的因素應是佛陀(釋迦牟尼)本人的傳奇性故事,且中國本身缺乏強而有力的宗教,因為中國本有的儒道二教還不算是一般所謂的宗教罷!

到了七世纪唐初,西方的伊斯蘭囘教崛起,東方古代大帝国波斯首當其衝,回教不斷入侵,經歷近百年戰亂,波斯淪陷(令人立即聯想到今日的回教伊朗)。繼又大擧進攻相鄰的西北印度,佛教文化原本在這廣大地區流傳,碰到回教來襲,經歷二三百年的戰亂,整個印度北方,包括今天的阿富汗、巴基斯坦丶部分中亞都被回教徒佔據,影響所及,佛教在13世紀末竟消失於印度大陸。

就像波斯大帝国的命運一样,凡囘教入主的新疆域,隨之又進行清洗原本土之印度教、波斯宗教及佛教,这場輸入回教文化的「洗腦过程」经歷了數百年之久。与此同時,過去中印千年來的絲路自由商贸及文化交流也被迫中断了。接著,阿拉伯聯軍當然也想攻打西藏(土蕃)丶蒙古及唐代中國,但可能是戰亂频繁,生民塗炭,加上行軍路途太遠,況唐朝在当時仍威名遠播,處在遠東的中國才倖免於回教化。(按,如果中國於九或十世紀被徹底回教化了,則整個近代世界史要重寫了。)

雖然如此,歷史上唐朝和回教聯軍也曾發生幾次战役!当阿拉伯入侵中亞的佛教小國時,唐朝時應西域小城邦國求援,与阿拉伯聯軍進行过三次小戰役,西元751年在中亞進行歷史上最關鍵性一戰(有史書誇称双方各有十萬部隊,其实中方最多僅二萬人),唐軍因寡不敵众而敗逃。西元845年,整個西域大淪陷,回教遂取代佛教開始流行於此片地區,因此大清帝國及今天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所佔领的新疆已纯係「被迫改宗了的回教徒」人口。

今天中國在新疆進行少數漢族统治多數外族,並進行大整肅及大洗腦,已可預見未來回教世界的報復性反撲。

(按1,中國歷史上應有過 數千位僧众,曾經冒險犯難,多數中途病死、横死,然又前仆後継前赴西天取经的 可歌可泣故事,人類史上獨一罕見,值得史家大書特書,殊值为後人懷念 !有興趣者,我推蔫,先去閱讀梁啓超氏 「中國佛教研究史」。)

(按2,關於中丶印兩國的一種比較:印度老祖宗丢了很多土地,包括今天的阿富汗、巴基斯坦、不丹、錫金、尼泊爾、孟加拉等等。中國老祖宗则奪取了許多新土地:新疆、西藏、蒙古、青海丶西康、川西等大片土地,佔中國現有土地的三分之一強。)

 


[奇思異想集十一]

沒有煙焇的文化戰爭?

九世紀時的中印兩國弘法僧人,在西藏曾發生一場罕見的 傳教爭奪戰,一個唐代在西藏弘法的禪宗和尚,大力宣傳反智的不立文字、教外別傳的奇論,和一向講究嚴密的邏輯推理的印度僧人蓮花戒在宮庭舉辦一㘯論戰,當時土蕃王臣夫人等皆參與聆聽,後來公判為中方輸了,隨後所有唐朝入藏的和尚全被趕出西藏。也是自此之後,西藏才全面接受佛法並依梵文語法創立藏文。

九世紀以後的西藏,在文化上幾乎是印度文化的殖民地。這可能也是當1960年代紅色中國佔領西藏後,西藏人從心底不服中國的一個根本因素,因為一千年來西藏文化基本上是全盤印度化的!

關於西域佛教或東土耳其斯坦佛教,我曽寫過一文,主要說西域在西元後一二百年即流行佛教,中國佛教皆由西域的絲路傳到中國。四世紀中文譯經大師鳩摩羅什就是西域人(講胡語、梵語),七世紀唐玄奘三藏也從絲路去印度「取經」。政治上,唐朝也是在九世紀一㘯戰役中輸給了初盛的伊斯蘭聯軍,回教在逐漸取得中亞地區的主導或宗主權,可以說,九世紀後整個西域逐漸回教化。

今天新疆維吾爾族人應該都是鳩摩羅什時代人的後代。


[奇思異想集十二]

Religion can be fun !

華嚴經入法界品描寫 善財童子參訪53位社會各階層人士,包括著名的妓女婆須密多、掌舵員、商人..。其實他們都是大菩薩化身示現的,且向善財不斷重複講述相同的佛理。但是善財參訪妓女婆須密多時只以簡單幾行字,卻書寫出佛經史上及八世紀唐代社會從未在佛書上見過的新鮮事: 男女之間的情事如:擁抱、接吻(應也包括性愛,但經文不敢明講)等事,皆可離欲解脫(見圖),至於為什麼可得離欲解脫?經文沒有明說。Paul Williams 的英文則略帶揄揶地說:「Religion can be fun!」

但是廿世紀初期德國作家Herman Hesse 赫塞,將這簡單一二百字的故事,寫成了著名的小說「悉達多」中年輕主人翁的情感辨証的重要環節,台灣譯名「流浪者之歌」,印度在60年代改拍成電影。我在70年代初唸大學時讀此小說,受到甚深的影響。英文中的Vasumitra唐人翻為婆須密多(語尾「tra」八世紀時唐音唸成「多」),Bodisattva指菩薩,Buddha 指佛(覺者),skill means 指佛法中的方便法門。

 

 

[奇思異想集十三]

[憶往]
1979年12月10日國際人權日,高雄美麗島鎮事件爆發,國民黨在海內外抹黑 黨外遊行者是暴徒,並逮捕施黃信介、呂秀蓮、陳菊等等七君子。一時全島政治肅殺、風聲鶴唳。

當時我正在檀香山的夏威夷大學讀硏究所,隔年元月獲知某同學位於東西中心住宿大樓擧辦美麗島事件討論會,當時完全不知是國民黨特務主辦,或拿中山獎學金的職業學生多人在塲。在一個狹窄的寓所,擠進廿來個學生。我大概是少數支持黨外的,大膽地在現場呼籲:台灣需要實行自由民主及政黨政治,總統、國會由人民普選...等等現在已成台灣民眾的常識之言論。最重要的,我還一度擧哲學家尼采的名言,說人不應活得像豬一樣地安逸、無所作為(Comfortably Numb-巧的是同年1980/6 Pink Freud 發行這首經典歌曲)。

後來,我因為講這個「安於逸樂的豬的哲學」,被打小報告成為黑名單一員,我的朋友之一,曾任「中華民國學生檀香山同學會」會長,一度偷偷告訴我:領事館一秘書問他:某某(指我)有沒有再發表荒誕謬論,要我小心發言。

後來我回去台灣探親時台灣已進入政黨政治,黑名單已不了了之。

很幸運地,如果台灣當時是個共產政權,像今天的中共國-我可能就被控以顛覆國家政權罪,或被X癌了!

 


[奇思異想集十四]

歷史知識的缺乏會造成無知的偏見

以前一直以為大乘在印度應很盛行,然據玄奘和義淨(七世紀)訪印親眼所見,小乘部派才是印度大陸地區的主流派。大乘派大概在西藏中國兩地才流行。又,南傳佛教地區皆屬小乘部派。

宜注意:小乘部派說:大乘經如般若、法華、華嚴經、無量壽經⋯等等,全部非佛陀親口說,是後代佛子編寫出來的,且還恣意謾罵小乘是自了漢!即使這樣也沒聽過印度歷史上出現過大、小乘兩派激烈流血鬥爭,大都只限於理論詮釋之爭而已。西洋常上演的宗教戰爭在印度大地似乎較為罕見。

我的理解是:小乘部派是純理性兼修行的,他們尊重釋迦牟尼導師的地位,然並沒有神化他。

但大乘則完全神化而行宗教崇拜。印度歷史上的釋迦居然變成永恆法身的「化身」(無數)而已。它之傳到中國,應該也和當時中國亂世(漢末、魏晉南北朝)有關!亂世人民亟需永恆之信仰以求平安!

又,許多佛經出現的時間不同,這幾乎是佛教共識了,沒有什麼好爭論的,大乘經完全是後來的人編寫出來的。缺乏佛教歷史的知識 果容易造成一種偏見-either 狂熱 or 迷信,二者其實一體之二面。

我接受南傳佛教的基本看法:佛陀只有印度歷史上出現的釋迦牟尼這一位。,阿含經是他當時弟子及弟子的弟子們的口傳,再慢慢(也經歷大約三百年)才完成編寫出來。佛經第一句話:「如是我聞」雖然表示弟子聽到佛親口說的,但其實只適用於部份最早的阿含經。

即使在小乘部派佛教也出現爭論某些經是不是佛說的例子。最有名的case 是:佛有沒有說過「自性清淨心」(後演變為永恆真心,萬事萬物的起源)? 一切有部即予否認,大眾部則承認。目前南傳「增一阿含」內文有佛說「自性清淨心」(按,北傳中國譯出來的阿含經則完全沒有提到任何「自性清淨心」的文字)。上座部即說這部是偽經,不是佛親口說的。(二千年二百前的「大毗婆沙論」即提過此例。)因此可以確定的事是:各個部派有各自認同的佛經,甚至論,但大部份的經和戒律則大致相同。

釋迦牟尼他証到的真理不必透過神通,而是一般沒有神通的人經過理性反覆思修,也都可以同樣見證到的永恒不變的真理(=真如=法性=空性)。
(按,據印順法師說:釋迦牟尼和龍樹的佛法內容是一樣的,般若經雖屬大乘,但最關鍵的思想則和阿含經有著相同的內涵。真理不會有不同的二種說法。)

 

 

[奇思異想集十五]

1)輪迴的真正定義就是:
現實的人生一直在dangling-內外不能操之於自己的團團轉,不得自在!(不要想太遠,什麼六道或五趣輪迴!)

2)彼岸=出世間=湼槃,其真義為何?
彼岸是即此岸而無執、無所住,不是在遙遠之彼岸或天堂。出世間是即世間而無執、無所住,出世間不是在遙遠的彼岸或天堂。換言之,湼槃寂靜(true peace of mind) 乃即現世可獲致的精神境界!

3)什麼是人生?

想想釋迦牟尼的一生,自願從巨富(王子)到赤貧(沙門那-苦行僧),修清淨梵行,無住生心,活得自由自在!
現代人不必一定如此去做(指放棄財物),但也得學習不執著財物、名譽與女色等,才不會患得患失!
(按:釋迦牟尼誕生於2500年前的印度,佛教創始人)

4)Freedom and Bondage (自由和枷鎖、繫縛)
釋迦牟尼說:我很富有,並不是我擁有很多,而是我要求的很少。要求的很少就容易心境清淨,自由自在,無所罣礙。這才是精神的貴族、精神的富有和自由(freedom)。
一般人則要求的愈多,愈想在物質世界追求永恆的快樂,反而就煩惱愈多,痛苦不堪。即使富可敵國,如在繫縛(bondage) 。

 

[奇思異想集十六]

讀印順法師著作有感

偶翻 印順法師的「中觀今論」的二頁p170-171.
印順法師這二頁很有啓發性,既反唯識的「其小無內的緣起」(自性種子生現行萬物),也反華嚴的「其大無外的法界緣起」。但好像法師在其他處卻又認同華嚴的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的萬法互相關連論。

我的理解是:
2500年前釋尊在菩提樹下正覺的內容正是這個華嚴(日出照高山)弘大的證悟或 萬物一體之 vision ! Ontologically(本體論地說),這只是一種直覺到的抽象且普遍性的緣起性空之原理,它是直覺到萬法相關連之妙義,但又不可說出來,因為一說出來即企圖在整體或一體性中 作出分別或切割。Epistemologically(認識論地說),具體的因緣關係是無限關連的複雜内容,仍有待於吾人長期或永無止盡地慢慢去發現的—二千多年来諸位佛門弟子及內道、外道的科學家們一直在努力去發現的。這是可說的,但須知它只是為性空假名的方便說。

又,這「其大無外」的一體性(緣起法界全體性)原則 和 再精微不過的「其小無內的(法相分析)緣起」並非矛盾,都是可接納的,因為全體與部分二者都只是相互依存、假名施設!科學研究事物的方法是分析性的尋找事物諸別異相(differences or distinction),愈細微愈好。而整體性原則 〔用Kant 的術語,它只是 一種規範性的(regulative )原則,而非構成性(constutive ) 原則〕 則試圖去用諸種暫時的(tentative )理論s,去綜合事物間的各種聯結s(形成一小的整體),它應也是包容、消化了已有暫時性的分析性諸成果在內,這正是無止盡的科學硏究進程。

換言之,二千五百年前釋迦牟尼及其繼承者龍樹 所主張的佛學方法,應正是採用整體論的(holistic) 科學硏究方法。不僅如是,且因主張「無常無我、缘起性空」,從而也具有了人生自由解脫論的意涵。

 

〔 延伸閱讀〕

林良彬奇思異想集

 

台灣e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