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頁
回首頁
 

中國留學生是中國吞噬台灣的官方前鋒隊

 

◎ 李丁園

 

這一陣子﹐馬桶中國黨急於完成中國主子所交待的兩件事﹐一是ECFA的簽定﹐二是中國學生來台法案的完成。前者是與經濟有關﹐後者是有關教育問題﹐但都是以政治為本。

馬桶說﹐ECFA要在六月簽成。台聯黨帶隊的ECFA公投案已被中國黨公投審查機關悍然否決﹐看出馬桶簽ECFA的急迫性。至於中國學生來台法案﹐雖在民進黨的幾次杯葛下﹐但中國黨仍不死心﹐一再耍突襲戰術。不過﹐因立院這一會期最後一天朝野協商破局,本會期已確定無望。

就單純教育而言﹐開放中國學生來台灣留學是一件小事﹐世界各國開放他國學生留學比比皆是﹐司空見慣。然而﹐目前在台灣﹐任何事扯上中國﹐皆變成馬桶傾中的政治附屬問題。與ECFA相較,台灣民眾好像認為中國學生留學威脅感不大。可是﹐我們發現開放中國學生來台灣留學一事﹐如果沒阻擋或沒完善配套約束﹐其嚴重性是不亞於ECFA的問題。以下四點是我們的觀察。

(一)中國學生不是外國人的心態

報載﹐有教育部官員說﹕“中國學生不是外國人﹐也不是台灣本國人” (註一)。這位馬桶的官員到底自認是那一國人﹖他們這一類充滿中國﹑中國人思想的教育部官員﹐不把中國學生當外國人看待﹐難道是他們不把台灣看成一國﹖如果認為台灣是一國﹐不是台灣本國人的中國學生怎麼不是外國人﹖這是一個很嚴重的認同和認知的問題﹗不把中國學生當成是外國人看待﹐以後衍生的事及紛亂當無法避免。

(二) “台生與陸生”的不當說法

我們感到很奇怪﹐台灣的所有媒體及教育界均有“台生”與“陸生”的說法﹐用以區別台灣學生與中國學生。一般民眾及學生也受影響﹐隨之稱之。然而﹐這種說法正是“大陸”的慣用說法的延伸。這是中國黨中國人一向的思維﹐欲把台灣當做中國的一部份。“台生”是自我矮化的一種詞語﹐也是馬桶中國黨及其媒體蓄意創造的。中國學生到美國或英國﹐我們在當地國聽到﹑看到媒體及社會的稱呼一律為“中國留學生”﹐絕對不會說是“陸生”﹐也只是以一般國際學生看待。當然﹐我們更不會聽到﹑看到“美生”或“英生” 等說法以區別地主國學生與“中國留學生”。所以﹐在台灣﹐“台生”與“陸生”的稱呼是神經的錯亂﹐也是反映出“台灣﹑中國﹑一邊一國”的意識仍然未普遍建立的結果。

我們堅決反對“台生”與“陸生”的稱呼﹐期望台灣本土媒體及社團尤其民進黨帶頭﹐以本國學生及中國學生(或中生) 的稱呼來區別之。

(三) 中國留學生不能解解台灣企業主的私校問題

開放中國學生來台留學在台灣教育上並不急迫﹑不需要專案解決的問題。馬桶中國黨責令其教育部及橡皮圖章“立法院”限期完成﹐除了與中國併吞台灣的大策略呼應外﹐也著眼於附帶幫助台灣企業主的私校學店﹑所面臨招生不足的困境。可是﹐這些學店學費貴﹑素質差﹐怎能招收到“正常” 的中國留學生﹖好學生鐵定招不到﹐招到的留學生將是問題學生。幫助學店交學費﹖沒那麼好康的。引來無窮困擾卻會一籮筐﹐搞不好可能產生“乞食趕廟公” 呢﹗。好處免想﹐生雞蛋無,放雞屎有。

(四)中國留學生是中國正式大規模移民台灣﹑吞噬台灣的前鋒隊

與世界各國名校相比﹐台灣的大學絕大部份不是好學校。家庭收入仍低的優良中國學生應該是不會來台留學的。會來台灣的中國留學生很可能是中國官方公費派遣的﹑有目的﹐包括中國匪幹﹐假留學真移民等。

前不久﹐有來台招商的中國政協福建省官員﹐招商兼旅遊,還當小偷兩次。也有商務考察團女團員落跑﹐當應召。也有觀光客旅遊落跑兼應召﹑撒野﹑打台灣的導遊﹐還大鬧機場。

馬桶開放中國學生來遊學﹐開放他們來台問題可比來台招商官員﹑商務考察員及觀光客大條。兼當匪諜﹖打工﹖應召﹖皆有可能。然而﹐這些還是小事。嚴重的是﹐中國學生可以藉著結婚改申請配偶身分的方式,不受每年2000人配額的限制而大舉來台。幾年後﹐不費一兵一卒﹐掌握控制台灣。

所以﹐中國留學生將是中國正式大規模移民台灣﹑蠶食﹑吞噬台灣的官方前鋒種子隊。

(註一) ”教部:中生轉陸配 將予退學“﹐自由時報 (2010-5-12)

2010-06-07

台灣e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