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理數則
1)空vs不空 ,二者的區別在那裡?
佛法的「空」字有其嚴格的定義,說一事物为空是意指此物的無自性、無實體性、無恆常不變的本质;据此定義,「空」並不是一般意指的 「無」或「不存在」。
一個事物之所以「空」乃是因為這事物是「緣起的」(dependently arsing),佛陀在觀察萬物時,發現一切事物皆是依賴各種因緣條件而生起,因緣條件發生了變化,事物也就產生變化;如果因緣條件消失了,事物也就不存在(消滅)了。 凡緣起的都是會變的、無常的。人和萬物都是無我,沒有實體或本質。
說有某種事物是「不空的」(有自性的),就是說它不是緣起的,不必依賴因緣條件,這樣的一種存在,必然地包含如下的性質:1,孤立(unrelated)、獨立的自存性,2、本質不變性(沒有生起與消滅,亙古常存),3,絶對性(既不依因賴緣,自可主宰自己)。世俗凡夫看事物的態度及多數的宗教哲學體系都主張「不空論」,例如主張有「上帝」(婆羅門)、「靈魂」(神我)、獨立實體(不論是一元的、二元的或多元的;精神的或物質的)、理念、極微等等,這些思想在佛法看來都是「無明戲論」,錯誤的見解。空觀只破錯見,指出事物本空的真實相,並不破壞一切法。(破邪顯正、破執不破法)
每一件事物都在演變中,不是孤立而封閉的存在,從這一意義言,緣起性空思想把整個宇宙看成是一個開放的(open)系統。說「一切皆空」意謂著一切都是開放的、可變的。以人的煩惱言,如果主張人性必然含藏煩惱的因素也因此必然不可改變,那麼再如何精進修行也不能將煩惱消除,一切宗教活動將皆變成不可能而且毫無意義了,反之,正因為煩惱沒有「定性」,才有可能解除,人人也因而才有成佛得正覺的可能性,所以龍樹說:「以有空義故,一切法得成。」
這種思想蘊涵一種創造性、開放性,人類可以去掌握或創造一切可能的因緣,以改變自己及改變世界。
2)說 vs 不說
「夫說法者無說無示,其聽法者,無聞無得,譬如幻士為幻人說法。」、「言說文字,皆解脱相,無離文字而說解脫相者。」、「善分別諸法相,於第一義而不動。」(皆見维摩经文)。
又,「說法者無法可說,是名說法」、「無有定法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亦無有定法如來可說。何以故?如來所說法皆不可取丶不可說」。(二文皆見金剛經)
經中也處處提到佛有四智:1法無礙智、2義無礙智、3詞無礙智、4樂說無礙智。(圓覺經卷二)
凡此種種皆在顯示:諸佛的確在説法,也有眾生在聞法,且佛為眾生利益還「樂說一切法」,但是必須記住:凡是佛的「說法、分別 」都是假名說,不可執著所說法有分別的實自性(孤立自存之事或物),即凡 說和聽「分別」一切語言及其所指,皆不「分別 」語言相及所指相,了知 一切皆空、心無所著。
3)三種般若
印順法師在「中觀今論」p54-57 談及龍樹中觀方法論和三種般若的關係。 文字般若和觀照(抉擇)般若是聞、思、修 ,皆用到文字及推理。實相般若(證入丶現觀)是離言丶不可說。但是必須透過語言、推理趣入離言實証,見文:「趣入離言是不能離棄名言」。(p56)
然文中沒有進一步提到「證(性)後又起修的階段」:即在實相般若根本證真空慧之後,還有「後得智」起修,這時已是純為假名方便說,即凡 說和聽一切語言及其所指,皆不分別語言相及所指相,了知一切皆空而心無所著。此時是「說而無說」、「無說而說」,即維摩詰所說:「善分別諸法相,於第一義不動」的境界。
按,佛法常出現吊譎的語句如:「二而不二,不二而二」,或上述的「說而無說,無說而說」(古人也常用:「言而無言,無言而言」,義同)等等。此時一個人說二被否定,說不二也被否定;說「佛有說法」被否定,說「佛沒說法」也被否決。此模式更可擴大為4句:1)対任何一法,說x為有(常)被否定;2)說x為無(無常=斷)也被否定。3)說x亦有亦無、亦常亦無常也被否定;4)說x非有非無丶非常非非常也被否定。四句都被否定。
但否定過後,X才顯現出緣生緣滅的本質。凡所說的不實,只是假名說!金剛經出現的37句型即是此義。
4) 「緣起」指向 脈絡原則或整體性原則(contextual or holistic principle)
沒有任何一物可以脫離其脈絡(包括:諸因緣條件,包括時間、空間、其背景及前景)而孤立自存,這正是性空義 - 一切皆空義。
世上會有 只是單一白色存在而沒有其他顏色系統嗎?一個語言,會僅有單一或少數幾個字詞存在嗎?數目會只有數1和2而沒有其他數字嗎?需知,簡單如顏色,複雜如語言和算術等,都是由它的各部份交織聯結成一系統才存在的,各部份(components or parts)絕不是孤立獨存的,而是在相互聯結,甚至變動中,各部份還能盡了各部份的職責或功能,這才配稱為是某物之各組成部份。總之,整體及部份、時間及空間、事物及性質、因及果等等,都是關係脈絡下的相對存在。
印度詩人 泰戈爾似乎說過:宇宙是一首美妙的大交響樂,其中每個note皆恰到好處,不可缺少!又說:「我感覺到一切星辰都在我心中閃閃發光,世界如同洪流湧進了我的生命。」佛法禪宗則說:「一花一世界,一葉一如来。」
5)具體情境下的悲智
談一個人的靈性或聖賢性是很重要,但往往談得過於抽象。我覺得不如談談他們在生活中遇到各種不同的 道德倫理的情境situations(即使是學做business 也是一樣)時的反應,並不斷從中學習,然後成就人生最寶貴的各種歷練。只是有這些才能看出他們的智慧或境界有多高。孔丶孟書中(即使佛陀傳中)都沒有非常具體的描述過,因此也都是抽象泛談,甚或只是紙上談兵。
現實的生活際遇太過複雜,必須能夠隨著碰到什麼具體境況而立刻發揮出「方便善巧(應變)的悲智」,這才是最困難的。
關於聖賢性的具體描述,我覺得「卡拉瑪助夫兄弟」中關於曹西馬長老的約十萬字的故事是最值得一讀。杜斯妥也夫斯基寫曹西瑪長老(東正教)時,參考了許多教中的聖賢書或傳説的際遇故事才寫得這麼真實又精彩的。又,存在主義始祖齊克果的第一本著作「Either Or」小說式辯証地描絵了三種生活境界-感性的、倫理的、宗教的,也是很精彩。
6)心平 何勞持戒,行直 何用坐禪-
六祖惠能用最簡單的生活語言,說出很高明的境地。心平、行直 都是 有智者證悟人我二空的無分別智慧。作為凡夫,還是要持戒、坐禪、聞思修步步來!
7)隋 吉藏的名言
·一切法皆是妙法-
即事而真,不必在遠!
·在五藴幻化的當下,即是湼槃無為的所在!(按即:觸事即真,寂照同時,無住生心)
·凡夫說有執有,説無執無,不知有無皆假名。凡聖皆在説話,凡夫執實語言,聖人不執故空,凡聖言語相同,其心則異!
·四句絕,即四心斷,四言滅。
·大作空花佛事、水月道場,利樂一切有情眾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