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頁
回首頁
 


奇思異想 集46

◎ 林良彬

語言的奧秘

一個幼兒如何學會說出所見東西的名字?例如說出人、牛、狗、羊、桌、椅等等名字?當然小孩得親眼見過街上走過的一匹牛,或書本上的牛相。他先眼見牛相,再從父母得知牠的名字叫「牛」。若是一個英國小孩則學會叫cattle或cow。這個似乎很簡單的學習過程,正常小孩二三歲時就開始知道並學會很多的字。但是對瞎聾的小孩則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

海倫凱勒自傳中描述她的老師教導一個七歲、又盲又聾的她如何學會 “water”一字的過程,整個學習只能訴諸手的觸覺,井水從她一隻小手流過沁涼的感覺,以及老師急速地在她小手上寫下w-a-t-e-r幾個字母。自傳中第四章「可貴的一天」這樣寫道:「我靜靜地站著,全神貫注於老師她移動的手指。突然間我感覺一種朦朧的意識,一種長久被遺忘的思想重返的戰慄。(按小海倫生下的前18個月眼耳五官都是正常的、後來生病才壞失功能,應該説她一歲半前學的名言種子重新發酵?書中這段描述時她已七歲。)此時此刻,語言的奧秘才向我開啓。「水」就是流經我手中的那種美妙的涼東西。這個活的字喚醒了我的心靈,給心靈予光明、希望、快樂及自由。⋯離開井棚後我便渴望學習:每一樣東西都有一個名字,每個名字便產生一個新思想。等我們回到屋裡後,我所摸到的每一樣東西,似乎都有著顫動的生命,因為我用一種剛學會的奇異新洞見在「看」每一樣東西。」可以想像:小海倫也以類似的比較法來學會 形容詞如:大小、長短、形狀、上下、前後等等的意義。


這個很特殊的描述似乎揭示出:人如何從盲動的動物變成理性的動物的關鍵過程,也特別引起當時(廿世紀初)語言學家、哲學家的注意。從這個故事可知:人的語言學習是社會性的、有人教導,而且必須和萬物實質交流中才學會語言,要先有東西,才能賦予名字,我們學習語言的過程,也就是我們的知覺經驗和語言融合在一起的過程,並沒有語言單獨自個地自然發生這種事。意思就是:我們成人的生活世界早已被語言所充分介入了。


哲學家卡西勒在其《論人》一書評述這段幼童對「名字的飢渴」現象 説:「由學習去稱謂事物,幼兒並不只是單純地在他現成的經驗事物的知識中,再加上一串串人為的記號名單而已。他毋寧是學習去形成這些事物的概念,學習與客觀世界發生關係。自此孩子站在比較堅實的土地上了。他的模糊、不定、流動的知覺和黯淡的感覺,開始取得新的形狀。他們可説為環繞著名字而結晶成為一固定的中心、一個思想的焦點。⋯在這裡一切進度開啓了一個新的視野,並且拓寬和豐富了我們的具體經驗。幼童熱切和熱情於說話…標示出他們想去探知和征服外在世界的欲望。」(見第八章On Language )

沒有語言,事物只是限於親眼看見,有了語言就可以不必親見事物就能聊起、分析它們。人的想像力也伴隨出現了。語言及其意涵都可以傳承給後代,這乃是人走出動物狹窄生活,進入無限開濶的理性生活的關鍵。卡西勒因此說:「分類是人類語言的一個最根本特性。命名的活動本身依靠著一個分類的歷程。給予一件事物或行動以名字,也就是將它歸之於某個類概念之下。」(同上)簡單的説,學習事物的名字其實也就是在分門別類,有了語言也就有了事物的千千萬萬的分門別類,由具體的事物到抽象的事物,這也是人類文明走進更高階段的演化大事。

 

林良彬奇思異想集

台灣e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