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號稱禮儀之邦的華人社會,禮尚往來算是一樁美德,人人遵行不以為忤,其實有深一層剖析批判的必要。
這個「禮」若做「禮節」解,人與人之間以禮節相待,是文明社會的良好現象,沒有問題。本文所要討論的是當「禮物」解時,人們互助互惠,乃社會的基本機能,贈禮的動機粗略可分為「有所求」與「無所求」兩種:
有所求者,贈禮時期待回報,有來有往,所謂「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在付出之際計算回收的機率與數值,至少下意識裡總有希求,不划算時不肯付出,付出後等待回報,不見回報便不再付出,而且對收受者的期待一旦落空,轉而加以怪罪「不懂禮數」,既然有去無回,可能從此疏遠不相往來。收受者「拿人的手軟」,心存回報,經常罩在「償債」的陰影下,直到以等值或增值償還「人情債」之後,才解除這種壓力;若無力償還,自尊心受損,沒有顏面繼續交往下去,也可能落得疏遠成陌路,或竟怨懟成冤家。這種唯利是導的「禮尚往來」,簡直是利害關係與商業行為!不僅人際之間、商務往來、政壇恩怨,連親子(養兒防老)、師生(送禮以增加分數)、敬神(求神應驗則慷慨捐施,沒應驗則一毛不拔,另覓神明,甚至搗毀神像)亦遭污染,於是親情、友情、愛情、人情、-----等都惡質化,成了利益交易,實在要不得。
相反的,無所求者,像義工、樂捐、慈善,在贈饋助人時,乃出於仁心善行、無所為而為的人類愛,心無所求不計回報,不受人情債的干擾,有回報很好,樂於接受,沒回報也好,不傷感情,付出的目的既不在回報,便沒有一來一往的顧慮,與「禮尚往來」無涉。收受者坦然接受,不必在意回不回報,不必背負人情債的壓力,有機會、有能力時,回饋對方也好,轉贈別人也好,盡己善意即是,人間的溫暖自然滋生,無須「禮尚往來」。
在日常生活裡,無所求的愛,隨處可見,小至車子拋錨路人相助,大至救人溺而獻己身,宗教界更予謹守,坐而言起而行。但不可否認的,有所求者,不管有意或無心,仍占大多數,吾人要提升文明,實有揚棄「禮尚往來」而就「無私奉獻」的胸懷。
一九九九年四月十四日 檀香山
作者周明峰為復健專科醫師 (Emerson M. F. Jou, M.D., M.P.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