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頁
回首頁
 


典故趣談 (27)

◎周明峰

政治的抗爭

日據初期, 農民首遭剝削, 起而抗拒, 地主及資產家得到保障, 順應妥協, 俟日本獨占企業金融, 侵犯其利益, 才直接或間接地參與反抗, 眼見武裝抗日已不可為, 時值民族自決的思潮風行, 改以和平非武裝的方式, 推行一連串的政治運動, 展開抗爭的新頁。

一九一三年林獻堂在東京結識明治維新的元勳板垣退助, 告以在台日人的苛酷蠻橫, 板垣主張中日親善, 台灣人適為橋樑, 翌年接受林獻堂之邀訪台, 鼓吹台日平等的同化主義, 同年十二月廿日「台灣同化會」成立, 由板垣出任總裁, 一九一五年二月廿六日總督府下令解散。

一九一八年林獻堂在東京招集台灣留學生, 研討台灣殖民地的解放問題, 決定組織「啟發會」, 先從撤廢「六三法」著手, 林獻堂當會長、林呈祿為幹事, 致力於留學生的啟蒙工作。一九二O年一月蔡惠如予以改組擴大, 成立「台灣新民會」, 推林獻堂為會長, 自任代理會長, 會員百餘人, 繼續為撤廢惡法而奔走, 並聯繫中國的同志; 又創辦「台灣青年」月刊, 言論不見容於當局, 常遭查禁
, 後改名「台灣」、「台灣民報」, 擴充為旬刊、週刊, 排除萬難, 鍥而不捨, 一九二七年終於獲准在台灣發行, 三年後改稱「台灣新民報」, 一九三二年發展成日報, 由林獻堂家族投資、林呈祿主筆, 這是日據時代惟一的台人報紙, 為民喉舌, 甚得人心。一九四一年被迫改為「興南新聞」, 一九四四年又被迫與台灣所有報紙合併為「台灣新報」, 遂致停刊。

一九二一年林獻堂等一七八人向日本國會提出「台灣議會設置請願書」, 要求在日本殖民體制下讓台人自治, 俾對台灣的特別法律和會計預算行使發言權與決議權, 從此展開歷時十四年的「台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 具名請願者曾高達二千餘人, 十五次皆鎩羽而歸, 其間許多幹部蒙受無端的騷擾、打擊甚至監禁, 總督府慫恿御用紳士辜顯榮、林熊徵、許丙等, 組「總督府評議會」、「公益會
」、「有力者大會」, 多方阻撓作對, 林獻堂等人亦組「無力者大會」相與抗衡。一九二四年三月一日「台灣議會設置期成同盟會」會員四十一人被逮捕誣告為非法從事政治活動, 以「治安警察法」起訴十八人, 第一審判無罪, 第二審判十三人有罪, 蔣渭水、蔡培火遭禁錮四個月, 史稱「治警事件」。

一九二七年文化協會分裂, 林獻堂、蔣渭水、蔡培火等人另組政治團體, 先後以「台灣自治會」、「台政革新會」、「台灣民黨」等名義皆不獲准, 一九二七年七月十日終於在台中市成立「台灣民眾黨」, 主張自治民選、言論自由、使用台語漢文、教育機會均等, 要求撤廢保甲制度、改善警察制度、實施陪審制度、改革稅制金融、維護農工權益、保障女權等。實際領導人蔣渭水著重農工運動和社會改革, 地主資產階級的林獻堂、楊肇嘉、蔡式穀等則祇求有限度的自治, 一九三O年八月十七日退出另組「台灣地方自治聯盟」, 分裂之後, 蔣修改黨綱, 走左傾的工農路線。一九三一年二月十八日民眾黨因日警禁令而告終。「自治聯盟」爭取到一九三五年的首次選舉, 僅限於州議員, 而且祇是官派和民選各半的局部自治。一九三七年中日戰爭爆發, 台灣人團體悉數遭解散。

作者周明峰為復健專科醫師 (Emerson M. F. Jou, M.D., M.P.H.)

周明峰文集

台灣e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