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頁
回首頁
 


疼痛大突破
-後記-

◎周明峰

治療疼痛是一樁艱鉅難纏的大挑戰,彷彿面對聖經上的大力士歌利亞,對決必輸。我得上帝之助,發見輕按候住輕拉候住精準療法,無須吃藥、打針、開刀,單憑輕按手法即可消除疼痛,根治各種疼痛疑難雜症,好比牧羊的年輕小伙子大衛,赤手空拳決戰孔武有力、全身盔甲的歌利亞,不必刀箭矛戟,只用彈弓揮舞小石頭,一舉擊中歌利亞的前額要害,他就應聲倒地。我回顧醫學生涯,一路走來多少跌撞轉折,恍悟出冥冥中必有上天很奇妙的引領與安排,讓我不期然尋獲至寶。這種療法奇幻似魔術,如有神助,無疑是天賜的福份,給我莫大的鼓舞寫出這本書。我珍惜上帝的恩賜,心存信、望、愛,立意傳播這份福音,澤被造福眾生,當作自我期許的責任與使命。首先要感謝上帝!

這些年裡我親自診治過數千病人,從實地操作的過程中,揣摩、學習、發現、推究,精益求精,才得以開創嶄新體系。謝謝他們的合作、包容、耐心、諒解,甚至忍受疼痛;有一段時期我施用按摩下手很重,讓他們捱痛,爰此特致歉意。我的療法從強壓硬揉的按摩改進為輕按手法,譬如電腦從DOS系統進步到視窗以及往後更先進的科技一般。

感念父母(周德一、郭美玉)的辛勞與犧牲,若沒有他們的呵護、養育、栽培、支援,我就不可能有今天的成績,他們在天上仍然看顧著我,茲獻禮這本書,謹表敬意與感恩。

多少年來我每天工作十一至十二小時,每周七天,火熱投入勤奮不懈,堪比運動選手的苦練,期能迭創佳績,務求至善完美。工作時間長,與家人相聚的寶貴時間相對減少,心有虧欠,多謝愛妻安琪(Angelita)與孩子漢申(Hansen)、書亞(Joshua)、詩敏(Jasmine)的體諒與支持。

感謝祖國(台灣)以及家國(美國)給我成長中的培育與滋養,以及專業上的機會與發展。

申請美國專利的過程漫長費時,仍在審理中,涂和生博士以其專長幫我申辦;張文中設計插圖、圖表、封面的書名,恰到好處。一併銘謝。

我常提醒自己,勿忘致謝維基百科(Wikipedia)及其撰文人士,讓我隨時隨地上網,參考浩瀚的資訊,對這本書的寫作,大有助益;不必囿於老舊方式,窩在圖書館裡,翻遍群書。

我是開業醫,一直忙著看診,限於資源與人力,不克將諸多疼痛病症一一作研究寫論文,單憑一己的臨床觀察與經驗,照實記錄成書,只能算是個人累績的知識;好似一群盲人摸象,每人摸到其中一部分,搞不清整個相(象)貌,我已摸清許多部位,或未及於全貌,其餘尚待探討,以竟全功。歡迎專家學者用科學研究及臨床實驗,對各種疼痛病症加以考證。

我親手療治疼痛近廿年,百般淬鍊,獲取寶貴的臨床歷練,深諳個中的奧秘與訣竅,特予明細論述,旨在闡揚疼痛的道理,樂與讀者分享,並報知佳音,疼痛原來非常簡單而且容易根治。在此依循三個簡單的步驟:問題是什麼?在哪裡?如何治?扼要點破釋疑,精簡分述如下:

(一) 疼痛必有根源,痛表示受傷或發炎,諸種疼痛概皆來自筋肉傷,而與炎症無關,因炎症痛短期內就消失;一旦受傷,傷處長年留存累積,不治則時痛時隱,終生不癒。

(二) 痛處即傷處,反之亦然;疼痛並不延伸轉移到別處,但會觸發其他傷處而痛。

(三) 疼痛不可能來自沒痛神經的組織,脊椎、關節、血管無痛覺,腰痛與脊椎、膝痛與膝關節、偏頭痛與血管,互不相關;身體仰賴神經才有感覺,能感覺痛表示神經完好,否則神經損壞便已喪失痛覺,疼痛並非神經的問題。

(四) 疼痛的症狀有三層次—明顯疼痛、輕微症狀、隱約意態,均源自筋肉傷。

(五) 疼痛來自機械性扭傷的肌肉和筋膜(不是肌腱或韌帶),筋膜痛比肌肉痛尖銳甚多。徒手檢查可找出確切的傷處,X光、CT scan、MRI無以顯示。各類療法若不梳理扭纏的傷處,即屬無效,例如藥物、打針、冷熱敷、電療、推拿、矯整附件、開刀、針灸、------等;任何刺激傷處的動作,易致惡化,亟宜避免,包括牽引、拉筋、推拿、運動、按摩壓揉、鍛練肌肉、------等。

(六) 肌肉的附著處最先、也最容易受傷,傷勢比伸縮部分的肌肉還嚴重;受傷時,筋膜最痛、也最棘手,其次是肌肉附著處,再其次才是肌肉。

(七) 疼痛的程度與傷勢的輕重並不皆成正比,因牽涉到其他的因素。

(八) 急性新傷比慢性舊傷恢復得快,受傷後最好即時治療,越早越好,不然拖愈久愈頑固,就愈費時;不論新傷舊疾有多嚴重、拖多久,最終都可化解。

(九) 若在確切的傷處施以輕按候住輕拉候住精準療法,筋肉傷以及急性炎症痛皆可輕易祛除,輕按輕拉啟動自癒功能的生理反應而鬆解筋肉,候住則維持反應直到復原。

(十) 施用此法,診斷與治療既有速效、又花費極少,諸種疼痛病症得以根治,醫療上值得重視採行。

 

精準療法的循序步驟,簡要述之:

(一) 任何「疼痛三層次」中的症狀表示有傷,據以指引筋肉傷的部位。

(二) 操作自主動作、扶助動作、動作時抗拒阻力,找出疼痛(受傷)的所在,痛處即是傷處。

(三) 檢測肌力,變弱的肌肉就是受傷的肌肉。

(四) 用手指按壓上述傷痛處,按痛的地方正是確切的傷處。

(五) 在確切的傷處嚴謹仔細地輕按一段時間,亦即輕按候住,直到按痛消失,同法移治其他傷處,至於解除。

(六) 必要時,對受傷的肌肉以特定的角度與方向輕緩拉筋,稍緊或不適就停住三十秒鐘,亦即輕拉候住,重複多次,同法移治其他受傷的肌肉。

疼痛都是筋肉傷惹的禍。診斷若不檢查筋肉,便誤入歧途;治療若不及於筋肉,就徒勞無功。

基本上,徒手檢查筋肉找出疼痛的根源,用手指輕按在傷處一段時間,很快就能根除疼痛,其他的檢驗與療法無妨擱置不理。

我有一個夢想:這種低科技、人工密集的徒手療法,不久的將來可用自動化的電動器具來替代,進而由高科技的機器人從旁輔佐,甚至全面操作,當然人手的參與仍舊不可或缺。也希望他日能檢驗出機械性筋肉傷在結構上、或另加化學上的變化,瞭解它如何引發疼痛、緊僵、雜音,以及筋膜傷比肌肉傷較痛的道理;更有儀器可以偵察並顯示患處的狀況,徒手檢查之外,客觀地確認傷處,據以診斷並監測療效的進程。尤盼有一天能找出肌肉細微震顫、穩實脈動的原理;最重要的,輕按使扭傷的筋肉恢復正常狀態,疼痛得以根除,其生理機制的奧妙玄機若何?

在此,祝福各位讀者,不再捱痛!不必受苦!無痛一身輕!

二零二零年五月十日《疼痛大突破》在台出書

* 若對中、英文兩書有興趣,請參閱網站:NoMorePainClinic.com

作者周明峰為復健專科醫師 (Emerson M. F. Jou, M.D., M.P.H.)

周明峰文集

台灣e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