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續前二篇,本文將探討最後第四個錯覺或盲點,並加上我個人的評論或意見,作為結語。
第四個錯覺﹕"國際媒體解讀統獨得票率,反而對台獨不利,...敬請現階段要籌組台獨黨的獨派大老們慎思,...籲請不支持小英放棄投票的朋友歸隊,站出來投票,...跪請現階段暫緩組黨,天祐台灣。"
國際媒體解讀[台灣]的‘統或獨’的去向,並不是以[國民黨]和[民進黨]的得票率。在一九四九年[中國]的[中華民國]政府流亡到[台灣]後,原本就住在[台灣]的台灣人(或被這些[中國]的難民稱為"日本的皇民)就被國際社會認為和這些逃難者(refugee)一樣是中國人。這是不可否認的事實,雖然無法理的根據。
所以,台灣人by default 是中國人。只有[台灣獨立]才能證明台灣人不願意作中國人。也就是 說[台灣]若沒有‘獨’by default 就是‘統’。這就是[國民黨]不必表明‘統’,國際媒體就知道統是 [國民黨]的DNA﹔但是,台灣人若不表明‘ 獨’,國際媒體就不知道‘獨’是台灣人的DNA。 認為國際媒體以[國民黨]和[民進黨]的得票率來解讀[台灣]的‘統或獨’的去向是不正確的。這是一個錯覺也是盲點。
如果真的讓要和‘台獨切割’也‘否定台獨’更‘不追求法理台獨’的[民進黨]總統候選人多票當選,這不正好向世界宣告多數的台灣人同意‘不追求法理台獨’。這是多麼地對‘台獨’不利﹗[民進黨]的總統候選人得到愈多的選票表示愈多的台灣人同意‘維持現狀’,不追求法理台獨。這是我們‘獨派人士’所願意看到的嗎﹖
國際媒體不會把‘維持現狀’解讀為‘追求獨立’。既然,不追求法理台獨的民進黨已經沒有資格作為‘獨派’的代表,那麼[民進黨]的得票率就不能當作‘台獨’的指標。這應該是自明之理(self-evident)。
[台獨]的指標是[台灣獨立]在[台灣]的‘聲勢’﹕[台獨]的聲音,[台獨]的氣勢。這個‘聲勢’表現在台灣人的‘台獨意識’,對[台獨]的信心和決心’,為[台獨]的奉獻和犧牲。
所以,[台灣獨立行動黨]的成立,才是[台獨]的指標。國際社會才會覺察到還有台灣人追求[台灣獨立]的政黨。台灣人成立這樣的政黨只有太遲,不可暫緩。
作為一個‘良心的知識分子’有責任指出許多不為多數台灣人認同或接受的論點。
‘獨派’的[台灣國辦公室創辦人]的[王獻極]的‘現在不是組台獨黨的時機]裡的論點,除了上列的四個錯覺或盲點,還有幾個矛盾的看法。
台灣人有強烈地要求[台灣]實行‘民主’。但是,民主的實施,不只是人民代表的‘選舉’。民主的實施的基礎是,人民要有‘民主理念’、‘民主原則的認識’、‘民主的過程’。一個民主社會最重要的就是,它的人民,不受威脅,不受利誘,可以自己作主自由地‘選擇’。
所以,人民要有自由的選擇,就要容納各種不同的意見,包括反對的意見。一個民主的社會一定可以聽到各種不同的聲音﹔當我們只聽到一個‘統一’的聲音時,我們就知道這不是一個民主的社會。所以,我們一定要鼓勵,甚至要求聽到相反不同的意見。這些正反不同的意見,經過民主過程的辯論,在‘真理愈辯愈明’下,人民才能作一個明智的選擇。
但是,台灣人一方面要求民主,一方面又不能容納不同的意見。為了反對[國民黨],台灣人不能容納和[民進黨]不同的意見。只要有人持有和[民進黨]不同意見,就會被誤告為[攪局者]或[破壞團結者]。這是很沒有民主。
[台灣獨立]是[台灣]實施民主的充分條件﹔也就是說[台灣]要實施民主,[台灣]一定是一個獨立的國家。[台灣]若不是一個獨立的國家,[台灣]就不可能實施‘民主’。
所以,‘台獨人士’是台灣人之中最希望‘民主’能確實地在[台灣]實施,不計個人的利益。同樣地一個[台獨黨]的成立,也是要推動‘民主’能確實地在[台灣]實施,不論有沒有當選,不論有沒有執政。
我們認為要推動‘民主’也好,要‘追求獨立’也好,就先要‘當選’,就先要‘執政’。這是絕大多數台灣人的看法。現在這也是絕大多數‘台獨人士’的看法。
在這樣的理念下,[民進黨]就以‘維持現狀’,以不‘追求法理台獨’作為‘權宜’的競選語言。我們真的要容忍[民進黨]把台灣的‘民主’和‘獨立’當作一個‘權宜’的事,不表達不同的看法﹖
[台灣獨立行動黨]之所以會成立就是,因為[民進黨]把台灣的‘民主’和‘獨立’當作一個‘權宜’的事。
[民進黨]背離‘台獨’正要帶領[台灣]走向‘華獨’,一個暗淡的前途,一條死路。[台獨黨]的成立將為[台灣]帶來一線曙光,一條活路。(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