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th all due respect,我認為[蔡英文]總統在‘國慶’演講裡的一些論點,是‘自我矛盾’,還有 一些論點欠缺明確的定義。因此,作為台灣知識分子的我,有責任和義務提出我的評論,說明這些看法的理由。在前兩文,我總共舉了三個例子;現在我繼續再舉幾個例子來說明。
例四﹕[蔡英文]總統這樣說﹕“我要呼籲兩岸的兩個執政黨應該放下歷史的包袱,展開良性的對話,造福兩岸人民。”
我的評論﹕放下歷史的包袱是不是要忘記歷史或是無視歷史的事實﹖歷史沒有包袱﹔歷史給我們寶貴的教訓和啟示。而且[台灣]的歷史和[中華民國]的歷史完全不同。到底[蔡英文]總統要兩岸的兩個執政黨,[中華民國]的[民進黨]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共產黨]有什麼歷史包袱應該放下﹖[蔡英文]總統在‘國慶’演講裡對這一點,並沒有說明白。但是,大家都很明白地知道﹕[中華民國]在[台灣]站在歷史錯誤的一邊。更為重要的是,[蔡英文]應該瞭解兩岸的兩個執政黨的歷史‘包袱’並不是台灣人的歷史包袱。
大家想想看﹕如果[滿清]被[中華民國]推翻後,逃離[中國大陸]回到老家[滿州],抗拒[國民黨]的統治,[清廷]也要呼籲,‘漢、滿’兩邊應該放下歷史的包袱,展開良性的對話,造福‘漢、滿’兩邊人民。我們都會認為這個呼籲是荒謬沒道理的。
還有‘良性’的對話也沒有說清楚。什麼樣的對話才是‘良性’﹖到目前為止,‘兩岸’的對話裡,有那些是‘良性’,還有那些是‘不良性’,在未來的對談應該避免的,[蔡英文]總統在‘國慶’演講裡對這一點,也沒有說明白。
例五﹕“我們的承諾不會改變,我們的善意不會改變,我們也不會在壓力下屈服,更不會走回對抗的老路。”
[蔡英文]總統在‘國慶’演講裡,並沒有說明[民進黨]曾經向[中國]作過什麼承諾﹖表示過什麼善意﹖那些‘承諾’不會改變﹖那些‘善意’不會改變﹖但是,[蔡英文]要[中國]正視[中華民國]存在的事實,這絕對不是‘善意’,其實這是‘惡意’甚至是‘敵意’。這是[蔡英文]自我矛盾的地方。
對[中國]表示善意,並不是要發表‘四不一沒有’,而是‘正視’[中華人民共和國]是唯一的合法代表[中國]的政府的事實。所以,[中華民國]在[台灣]就沒有資格代表[中國],[中華民國]就成為[中國]的一個非法政府,叛逆者(Rebel),而[台灣]就成為[中國]的叛逆省(renegade province) 。
我們都知道[民進黨]和[共產黨]並沒有‘對抗’過,那有什麼‘老路’可以走回﹖只有[國民黨]和[共產黨]之間才有對抗的老路。只有[國民黨]和[共產黨]之間,互相殘殺過﹔只有[中華民國]政府殺害過台灣人的精英。[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沒有殺害過半個台灣人﹔甚至,在還沒得到政權前就向台灣人表示善意﹕贊成台灣獨立。[台灣]不是[中華民國],並沒有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對抗過。[蔡英文]把[台灣]當作[中華民國],這對台灣人是很嚴重的傷害,誤導台灣人對抗中國人。
“我們也不會在壓力下屈服”這句話,[蔡英文]在演講裡也沒有更明確的說明。[蔡英文]的意思是不是在壓力下不屈服﹔但是,在沒有壓力下才會屈服﹖我認為[蔡英文]應該首先解釋﹕為什麼[中華人民共和國]要[中華民國]屈服﹖然後說明﹕我們不屈服的理由。
失去中國人的支持的[中華民國]政府,雖然得到[美國]的大力支持,仍然在中國人的內戰(Civil war)戰敗給[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戰敗者一定要屈服於戰勝者,這是世界自古以來的‘常理’。現在[中華民國]戰敗者,不屈服[中華人民共和國]戰勝者,這是違背這個世界的‘常理’。所以,[中華民國]政府一定要屈服於[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不管有沒有壓力。
台灣人並沒有參與中國人的內戰﹔[台灣]並不是中國人的內戰的戰敗者,沒有屈服於中國人的內戰的戰勝者的問題。[台灣]不是[中華民國],[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沒有正當的理由要台灣人屈服。但是,[蔡英文]要把[台灣]當作[中華民國],年青一代受到[中華民國]政府教育的台灣人也誤把[中華民國]當作自己的‘國家’,這樣的話[台灣]也就和[中華民國]政府一齊成為中國人的內戰的戰敗者﹔這樣的話[台灣]和[中華民國]政府一齊一定要屈服於[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這樣的話,台灣人就失去了建立[台灣]為一個獨立國家的理由,自己放棄了神聖不能被剝奪的建國人權。
At the end of day,[蔡英文]在這場演講所表達的核心思想是,[台灣]就是[中華民國],並且 要捍衛[中華民國]的存在,抗拒[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的統治。這個價值觀就是繼承[李登輝]的[中華民國]在[台灣]是一個主權獨立的國家,並承認[中國]現在是一個分裂的國家(註一)。在這兩位台灣人的政治領導者的領導下,[台灣]將一步一步地陷入中國人的內戰,無法脫離。(待續)
註一﹕Lee Teng Hui, “U.S. Can’t Ignore Taiwan,” Wall Street Journal, August 1998. August 3, 1998.
2016-12-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