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英九積極的「搶奪」黨主席寶座,已到窮凶極惡。有趣的觀察是,甫上任時宣稱要退居「第二線」,充當「宅男總統」,現在卻公然違反選前「不兼黨主席」的承諾,非要趕走現主席吳伯雄來取而代之不可。「馬統」選前一套、選後一套,說一套、做一套,已是本色,不值得多費口舌。重點是,為什麼要從不沾鍋的「宅男」變成「黨政」權力一把抓?「權力」真的像「春藥」?還是因為馬的民調直落到只能抓權來補不足的「權威」?
要兼黨主席就罷,這本是中國國民黨的本質,「馬統」偏偏有的沒的亂說一通,口水多過茶,只凸顯「馬笨」而已。馬英九大言不慚地表示,世界各國並未對黨魁一職有硬性規定云云,這是胡扯,不多解釋即知其誣。馬又舉美國為例,說美國是柔性政黨,民主黨的黨魁是誰?「好像也不是歐巴瑪?」接著又說,「但在歐洲,黨的領袖與政的領袖是同一人」。指手畫腳全是自說自話,只顯露馬的「無知」,別人不會和他一樣沒有常識。
美國民主黨入主白宮,所謂「黨魁」已不重要,總統才是領袖;現在的民主黨「全國委員會主委」有名有姓,是維吉尼亞州的州長Tim Kaine。依美國政黨規則,執政黨的黨主席形同總統的閣員,按總統意願行事,權小位不高。值得注意的倒是在野黨的「全國委員會主席」,在歐巴瑪宣誓就職滿十天之際,共和黨票選出首位非裔美人Michael Steele為「主席」,在野黨的主席絕對比執政黨的重要。
連美國政治都朦喳喳;馬英九卻口口聲聲「國際化」、「國際觀」;說他在哈佛唸書?恐怕真的只是當「職業學生」,忙著打「報告」、搞「綠卡」。或許「馬統」一腦子只有中國,胡錦濤「黨政軍特」集一身,這才是國共兩黨能夠作夥的最大公約數。
至於歐洲,不能一鍋煮,重要的分野在總統制與內閣制的歧異。「黨」「政」領袖同一人的以英國內閣制最稱典範,但總統制的法國就全然不同;把「歐洲」當一體,只有「馬統」才如此能幹。倒是英國的反對黨領袖,在國會中有頭銜、有薪水,「忠誠」云云,就是忠於女王;在台灣,就是忠於人民。「馬統」被質疑「賣台」,就是因為其「效忠」對象看來是「胡六條」而非二千三百萬人的台灣,這才是真正的核心問題。
(作者金恒煒現任《當代》雜誌總編輯)
原載於自由時報 《金恆煒專欄》20090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