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語」(簡稱「台語」)一詞,是指台灣最多數的族群所使用的語言,其稱呼始於日本治理時代。日本領台之初,即令學者專家編製「台日辭書」數種版本,以供官警學習台語。而「我是台灣人,講台灣話」這句話自小就講過聽過無數次了,顯然「台語」只是一個約定成俗的名稱,如同外國人說「Chinese」,是指支那語,係支那國內佔大多數人所用的語言,並無歧視同住台灣島上其他族群之語言的含意。
台語除了保留中古漢語的語音之外,隨著民族在時空的遷移中也先後容納了不同語言的詞彙,豐富了台語的語詞。台語的用詞具有古意,如大家、大官、後生、淡薄、一寡、鬱卒、凝心、樂暢、細膩、斟酌、 交關等等。此外,台語的「單語詞」也頗具特色,如器具:鼎箸甌冊索;如食物:糜;如稱謂:爹娘伯叔兄弟姊妹公媽;如形容:讚爽好歹奸巧美醜赤惡;如動作:糶糴出入行走跔屈亭‧‧等。「七聲八調」更使台語富有音樂性,而大部分的漢字讀音有文言白話之分。此外,台語的獨特的語尾音,亦即,除母音之外的入聲(p,t,k,h final)、合唇聲(m, b/p final)、與鼻冠音(nn, n, ng final),凡此種種,顯示台語的珍貴。前述的入聲、合唇音、鼻冠音早已不復存在於支那語之中,原因是支那語經異族統治受到影響,遂而喪失發音的技巧,連聲調也簡化了。
台語受到國民黨長期的打壓與歧視,加上多數人未曾受過台語的訓練,對台語不瞭解,以致產生「台語有話無字」的誤解。近年來,教小孩台語已變成學校的任務,多數的台灣人家長已放棄母語,不僅不教而且也不講。台語已被聯合國列為瀕臨滅絕的語言之一,可悲乎!?
其次,就使用羅馬音拼台語的問題探討之。教會羅馬字(簡稱「教羅」亦稱「白話字」)於1865年隨教會傳入,已有百餘年的歷史,當初是作為傳教士學習台語之用,是台語羅馬字化的先驅。及至1998年,隨著母語教育的須知教育部公布「台語音標第一式」(簡稱「TLPA」) ; 與此同時,又有「通用拼音」之問世,是為抗衡「漢語拼音」與供台灣兩大母語使用的新系統。通用拼音已被客家話採用,然而台語的羅馬音要採用何種系統,迄今尚未達致共識。
日本早在十世紀時就創立自己的字母,韓國也於十五世紀自創「諺文」(Hangeul) ,擺脫支那文化的影響。再者,就支那印度半島的國家而言,越南、柬埔寨、泰國、緬甸等國的語言,都是單音節多聲調的語言(與台語同),除了越南廢漢字改用羅馬音標之外,其他三國都有自己的字母,字型優美,獨具特色。筆者認為與其僵持不下費時爭吵採用何種系統,不如自創符號,為台語開闢新途徑,使台灣擁有自己的文字,繼而建立台灣自己的文化特色。
郭敏俊 3-8-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