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頁
回首頁
 

 

日本人的靭性

郭敏俊

自古以來日本飽受天災侵襲與蹂躪,不唯地震頻繁颱風不絕,更有可怕的津波(Tsunami)作虐。日本人經過數千年與大自然搏鬥的結果,焠煉出特有的靭性,所以能夠在這次驚天動地的鉅變中,發揮超乎常人的耐性,沉著以對。這種快速適應環境之靭性,亦即日本人的生命態度,是值得吾人探討的。 

中世紀的著名文學家兼好法師(1282-1352),在其膾炙人口素有「日本論語」之稱的《徒然草》中,對中世日本之天災人禍頻發人命如草芥的現象,有獨特的見解:          

雖則自然之四時變化與人之生死無異,然死隱藏於生,何時顯現,難以逆料。

人之生老病死四苦其交替,異於四時依春夏秋冬之有時有序,死之來臨,無常迅速也。 

此處,兼好法師指出世間的無常性,同時也指出如何克服生死的憂懼,坦然面對無常的世間:不管是生命或是世間,由於無常的緣故,才能顯現出生存的價值;由於無常的緣故,才能意識到生命的脆弱;於無常的緣故,才能珍惜每一瞬間的生命。換句話說,在正視無常的同時,肯定生命的價值。 

天普大學(Temple University)東京分校主任 Robert Dujarric 在三月十一日大地震當天受困於新幹線列車中長達十六小時,又費了九小時才回到住處。在車上那末長的時間裏,他沒聽見任何人詢問隨車人員,何時能再行駛之類的問題,每個人都安靜坐在座位上,靜待進一步的消息,沒有任何吵雜與怨言。針對日本人的這種靭性,他說有兩句日本人經常掛在嘴上的話,可以洞見日本民族的精神所在,一句是「仕方無也」(shikata nai, it can’t be helped) ,一句是「我慢」(gaman, be patient) ;前者是針對無可抗拒或事實無法改變之下的豁達態度,後者是以忍耐面對任何橫逆困境的實踐。 

「仕方無也」與「我慢」不是聽天由命式的屈服或妥協,而是體認到「無常迅速」的真實性,毋寧是謙卑的順服自然的精神,這也是長久以來日本人從大自然中學習到的人生哲學。

郭敏俊 3-15-2011

台灣e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