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1年,西班牙的封建制度解體,一個新的民主西班牙被建立,之後的五年,新政府遭受保守的教會、軍隊、既有的貴族階級以及法西斯主義者等勢力的持續抵制。西班牙人民一方面渴望着展現他們的新自由,一方面卻畏懼傳統勢力的反撲。「蝴蝶」(Butterfly) ,一部西語電影,以此為背景透過主角~~ 一位小男孩 ~~ 的經歷,描述他的家庭為了現實的生存不得不作出違背良心的抉擇的故事。
蒙秋(Moncho)生性羞怯,開始上學時受到嘲笑因為恐懼上學,幸好他遇到一位好老師;在這位富有愛心的老先生的循循善誘之下,蒙秋變成一位求知欲很強的小學生,而他的老師也為他開啟了凡事皆有可能的新事界。這位老師除了經常帶他到野外去認識大自然植物昆蟲等,也灌輸一些自由民權的觀念。事實上,蒙秋的老師是一位自由派的支持者。
在舊勢力仍然強大的環境之下,新政府所能掌控的極其有限,西班牙雖有民主之名卻無民主之實。自由派人士的活動只得地下化,以免遭受舊勢力餘孽軍警的迫害。在學期即將結束的時候,內戰已漫延西班牙全國各地,舊勢力的反撲,許多人無緣無故被軍警逮捕,造成人心惶惶人人自保的恐怖情勢。
蒙秋的家庭與他們共同生存的社區,在這種情況下,必須在「爭取自由」與「免受迫害」兩者之間作出選擇。若是選擇前者,就要有隨時被逮捕受酷刑的心理準備;若是選舉後者,雖可保一時平安,但民主自由的實現將會遙遙無期。
不過,「爭取自由」的人士在蒙秋的家鄉大有人在,而軍警的逮捕動作愈來愈烈。終於有一天,小鎮來了一部軍用大卡車,停在市府廣場上,荷槍實彈的軍隊分兩列排開在市府前面。這時圍觀的鎮民群集,蒙秋也隨父母來到現場。上了手銬的人犯一個一個從市府內被押出,圍觀的人開始叫罵:「叛教者!」「被叛者!」「叛亂者!」
蒙秋的的母親也隨眾人跟着叫罵,蒙秋的的父親其實也是自由派的支援者,起初他似乎不想隨眾人開罵,後來也不得不表態,跟眾人一樣罵得臉紅脖子粗。最後一位被押解出來的人,竟然是蒙秋的老師,他神情堅定自若地走過眾人面前。蒙秋的的母親與他的父親,雖然有些驚訝,不過也隨群眾一同叫罵。蒙秋見到父母對待他甚好的老師無情地叫罵,小小的年紀也能體會大人的想法,他也開始對他的老師叫罵了。不僅如此,當軍用大卡車將犯人載走即將離開廣場的時候,蒙秋也跟着一群小孩追在卡車後面,一面丟石頭一面叫罵。電影的最後,蒙秋的腳步慢下來,然後以一種憂傷的眼神站立着(停格)。
這部電影以「蝴蝶」為名,寓意四處飛翔自由奔放,是有別於箝制拘束的用意。此外,這部電影也活生生地刻劃出人性,特別是處於白色恐怖的環境之下,為了求生存不得不採取的違心作為。另一方面,「蝴蝶」更藉着這位老師的作為來突顯出為爭取自由不懼惡勢力的偉大情操。台灣的情況是不是也與「蝴蝶」的情節類似?
郭敏俊 5-11-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