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日晚間無意中在 公共電視台(PBS)觀賞到一部有關生態與環保的紀錄片,該紀錄片分四個領域將美麗的景物透過鏡頭陳現在觀眾面前。這四個領域分別是:珊瑚、海龜、珍鳥與彩殼蝸牛,紀錄片的取材地點是位於大西洋西岸與加勒比海交匯處的古巴,而紀錄片的標題是:「古巴:意外的伊甸園」(Cuba: The Incidental Eden) 。
古巴的地理位置得天獨厚,四面環海,又處於熱帶,島上終年常綠的山巒與原始森林,為許多珍奇的鳥類,提供了一個生存繁衍的良好環境;古巴擁有世界上最小型的鳥,以及最多種世界少有的鳥類。加上清淨的河川與廣大的濕地,使古巴成為往返飛翔南北美洲候鳥的中途站,每年有數不清的各種候鳥,每當季節時分,就會主動成群飛來報到,為當地帶來陣陣壯麗的熱鬧鳥潮。
古巴北方臨接美國海域的海洋,一直是軍事禁區,這處敏感地帶少有船隻或人員侵入,也因如此,不但為古巴保留了世界上最大片的珊瑚礁,更為全人類保留了正在大量消失之中的人間瑰寶。此外,古巴山區特有的彩殼蝸牛,也因經過當地保育專家的調查與研究,並力排眾議,堅持與努力,使一個將危害彩殼蝸牛生存環境的林場開發計畫被中止。彩殼蝸牛具有奇特的外殼,線條分明,顏色鮮艷,而且雌雄同體,世上僅有。誠如那位保育人士所說,「為下一代子孫留下自然界的禮物,不讓它被人類的貪婪消滅掉,是我的終生志業」,這是令人動容的鏗鏘之語。
古巴,在強人卡斯楚的長期統治下,為了與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抗衡,而採取半封鎖性的政策,雖然國家走的不是以經濟掛帥的路線,沒有傲人的經濟成長率,也不屬於高所得的開發國家,這種不過度開發的政策,卻成就了一個意料之外的結果,使古巴被譽為現代的「伊甸園」。近年來,隨著美國與古巴關係的改善,古巴成為美國人最熱門的觀光國家;它的自然秀麗的景觀與清淨的海灘,每年為古巴帶來相當可觀的外匯。
幾十年來,台灣重商輕農的政策,使台灣的土地遭受不當的利用,資源被壟斷,環境被破壞,不但危及人民的健康,更使廣大的農地無法有效耕作。而山地林地的過度開發,更造成遇雨成災,旱季缺水的情況。特別是馬英九執政以來,以強制的手段,假藉名目,罷佔人民的土地,其行徑與土匪無異。人民投訴無門,只得自救走上街頭,甚至以死抗議。馬政權的跋扈,已達到神人共恨的地步了!
台灣的土地有限,經濟不是台灣維繫生存的唯一藥方,重要的是,如何能使台灣永續經營為子子孫孫留下一片淨土,毋寧是當前台灣最重要的課題。綠色家園,也是台灣「今日不作明天必定後悔」的大事。而永續經營的先決條件,就是確保台灣主權。
郭敏俊 9-27-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