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莊東方極目之處,是一道高峻的連峰,稍南邊就是南北大武山,巍峨龐然的屏障佔據了大半視野;其北側有一座平錐狀山峰,獨自屹立,與壯闊的大武山形成強烈的對比,莊裡的人稱此山為「犁頭尖」,稱大武山為「大山母」。
小時候,就從長輩口中聽到「犁頭尖」與「大山母」的古老傳說:古早古早的時陣,犁頭尖欲與大山母比賽誰比較高比較大,大山母說它每天要增大一畚箕,犁頭尖則不甘示弱,說它每天要長一架犁的高度,不僅如此,它還誇口說要長得比天更高;天上的雷神知道之後,非常生氣,就祭出雷電加以懲罰,犁頭尖的頂端被劈成平台狀,從此不再增長,而大山母到現在還不斷的增大。
村莊的西端是國校,學校西南邊緊臨大路的夾角處,有一間四、五坪大的小祠堂,莊人稱之為「義恩公廟」,每年農曆十二月初三,莊裡家家戶戶都會蒸製包子粿擺在廟前祭拜謝恩。「義恩公廟」的由來,是一段可歌可泣的故事:
先民來到距離大山母山腳不遠的溪埔地拓荒開墾,當時除了要防範來自東方山裡的「嘉禮子」(莊人對原住民之稱)不定時的出草之外,還要與西邊的客家莊落爭奪灌溉水源,經常發生衝突。有一天鄰莊突然發動夜襲,莊人在睡夢中驚醒來不及應戰,情況十分危急;這時住在莊尾的十八位外地人,首先得知大禍臨頭,有一些人出莊外抵擋入侵者的攻勢,一些人進入莊內趕緊叫醒莊人帶婦孺老弱先逃避,他們留在原地阻擋外敵。當壯丁們安頓莊內老少妥當返回莊裡的時候,敵人已撤退了,然而以寡敵眾的十八位外地人悉數陣亡。莊人為了紀念與感恩他們的義舉,就在莊尾建造這間「義恩公廟」,並且約定每年在他們為莊人犧牲的日子,家家戶戶製作包子粿,祭拜義勇恩公。
此外,另有一段兒時記憶也值得書寫:黃昏時,與鄰居小孩在院子遊戲,經常會看見成群的白鴒鷥劃空而過,這時我們就很興奮的喊着:「白鴒鷥白記記,番子寮好作戲!」(註:好,讀音gau,作副詞用,意為「時常」,亦即英語的often,或日語的「好く」yoku。)
白鴒鷥是台灣人最熟悉也最感親切的鳥,也是台灣人的共同記憶之一,「好作戲」是台灣人酬謝神明或感念天地恩澤的表達方式。一個地方之所以能夠「好作戲」,當然是好事連連的緣故。蘇嘉全出身故鄉番子寮,期待由於他的緣故,不僅明年初「番子寮好作戲」,更預祝明年初全台灣攏總「好作戲」!
郭敏俊 10-9-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