瞋 (hatred) 是人類普遍的心理之一,佛教將它與貪、癡合稱之「三毒」。人體若有毒素必然不健康,心理若有毒素同樣也不健康。瞋之所以被稱為「毒」,乃是因為瞋對己對人危害甚大,小則與人不洽,大則禍國殃民。
所謂「一念瞋心起,火燒功德林」,瞋往往蒙蔽理智,使人意氣用事,甚至不計後果。瞋心一起的結果,不是怨恨就是憤怒,有如火上加油,情緒為之激動,喪失理性。此外,瞋的毒害也經常讓我們失去公正與客觀,我們時時經驗到「有功無賞,打破要賠」的情況,只因為或許是一句無心之語,或是一場誤會,就把對方為我們所作的所有「善」一概抹煞,心中充滿著對方的「惡」。
更甚者,往往愈是親近的人瞋的力道愈是強烈。瞋不會發作在外人身上,因此兄弟鬩牆對薄公堂的情形屢見不鮮。若把瞋提到群體的層面,就是家族、宗親、鄉里、地區、社團、黨派、族群、種族、民族、國家等等之間的自相殘殺與敵對,從言語爭論、肢體衝突、到同室操戈、砍伐殺戮,以迄戰爭滅種屠殺,演變到極為殘酷的局面。
話說回來,有些我們的鄉親當中,到現在還有人一聽到「阿扁」或「陳水扁」,馬上氣極敗壞,反應激烈,說到他的「惡」,咬牙切齒,恨之入骨。可是我們好像沒看到他對我們共同的對敵有同樣的反應,即使馬英九的邪惡較之阿扁千百倍。瞋之使人蒙蔽理智,莫此為甚。
瞋也會使人變節、背叛、出賣及忘恩負義,這種現象在國民黨似乎較少見。即使當時馬英九市長機要費被起訴時,未見任何國民黨人出聲批評,更無切割情事。反而我們「同一國」的阿扁就沒那麼幸運了。說起來真慚愧,民進黨在阿扁受難之後的荒誕不經之演出,從當時之切割見死不救,一直到今日阿扁在獄中的基本人權嚴重受剝奪的遭遇,亦無積極動作設法迫使馬英九鬆手讓阿扁保外就醫。更甚者,祭出黨規不許黨籍立委聯署有關救扁之請願。令人不禁感慨萬分!
現在,救扁行動可謂是民進黨重拾民心的大好機會,特別是在馬英九掀出「一國兩區」的詭計之際,更應以此為契機,凝聚所有綠營力量一致對馬英九施壓。並趁勢率領支持群眾包圍總統府反對馬英九賣台害台之決策,展現民進黨之大魄力。庶幾民進黨仍有可為也!
郭敏俊
3-19-2012 初稿 3-29-2012 改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