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頁
回首頁
 


中國邊界爭議:中國式日本軍國主義的警訊

郭敏俊

一些中國學者已經開始批判北京以「香腸戰術」意圖漸次掌控南海,這句話勾起人們對過去納粹德國從漸進性的侵略直到已備好發動全面戰爭之回憶。

把二次世界大戰的術語套在目前中國的舉動上似乎有些誇張,但卻是妥切的。事實上,中國的行為正在模仿另一位悲劇的壞演員:帝國日本。

1920年代到 30年代崛起的日本就像今天的中國,它沉浸在對西方所強加的商業與文化之影響的歷史性仇恨當中。雖然西方的交互影響大大的嘉惠了當時的日本與今天的中國,但兩國卻以其新的經濟本事大興軍力。

毫不設防的軍事強權竟然被帝國日本看破,亦如被今天的中國共產黨看破,正當全力擴張國防所需與產業規模及經濟影響以對抗心懷不軌的西方國家─最明顯的就是對付美國。

1931年日本以細故攻擊強佔滿州之後,就展開對中國的軍事侵略。截至1930年代末期,對照本國四島、韓國、台灣與大部份中國,東京已作好對所控制的地區之準備。

1940年八月一日日本外相松岡洋右發表聲明,日本政府要在其實質或政治控制下的地區建立「大東亞共榮圈」,以斷絕西方的影響。共榮圈的範圍,包括前歐洲的東南亞殖民地─東京稱為南進地區─及太平洋群島。

共榮圈將提供當地的原料與能源資源以確保日本的自給自足,並使日本有能力控制世界通往其樞紐地區的進路與商業航道。

反映著二次世界大戰前日本軍政府的策略,新成立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在冒進大海域之前首先鞏固其疆界。1950年,它支持北韓攻打南韓,同年它入侵及併吞圖博與東突(現在的新疆) 。1962年,它入侵印度並佔領邊界迄今。1969年,它與當時的蘇聯爆發幾場邊界衝突,幾乎掀起全面的戰爭。1979年,在越南入侵柬埔寨並推翻它的盟友波爾博(Pol Pot)之後,中國入侵越南北境,以焦土戰術「教訓」越南。

中國在特意營造擴充軍力與海權之後,現在不但對東海及南海的界線主權擴大主張,並維持它長期以來對台灣海峽的一貫主張,而且縱容它的盟友北韓對黃海的主張。

在印度洋方面,中國宣稱它的「珠串策略」奏效,他在孟加拉灣取得幾處基地與外交關係。它的印度洋潛水艇基地及戰略海軍集中於海南島,使它得以禁止船隻進出印度洋的三大咽喉一蔓德灣(Bab el Mandeb)、赫姆斯海峽(the Strait of Hormuz)、麻六甲海峽(the Strait of Malacca)。

中國對領土主張的地理足跡擴及東亞,包括它日思夜想的戰略要地第一島鍊與第二島鍊並遠及關島。這與當時的帝國日本所規劃的共榮圈全然一致。

顯然的, 世界上沒有一件能與過去的歷史事件完全相同的事,而且1930、40年代的帝國日本與今天共產黨統治的中國,兩者之間有許多不同處;雖然如此,中國所表現的戰略野心,已足夠驚醒一些西方的政策制定者以及有影響力的人士,面對現實深思熟慮。

正當中國企圖營造「新版大東亞共容圈」之際,美國必須領導國際盟邦適時反應,以挫化中國日益壯大的冒進主義。

對此情況,華盛頓在小布希執政的後二年即已開始行動,此外歐巴馬總統已經加速運作亞洲「重心」或「再平衡」政策。本周,國務卿希拉蕊正在此地區與美國的友邦及盟友之間建立合作關係,以平息他們與中國之間的疆界爭議。但是中國所採取的策略,是双邊會談而不是多邊會談。

在中國的一場記者會上,國務卿希拉蕊適切地表示,美中關係像是「當一個大國與一個正崛起的強國碰頭時,針對一個事件的問題如何寫下新的答案。這是兩國都想要完成一件歷史上從未完成過的大事。」

這個問題令周邊的許多國家逺比美中兩國更感頭痛,不管是歐巴馬總統或朗尼總統領導美國,美國必須尋求管道與循外交手段繼續努力於亞洲的區域合作,唯有如此,以目前而言,這種結果總比戰爭好。

作者
華理斯中將(Lt. Gen. Wallace C. "Chip” Gregson Jr.) , 已退役。現任國情中心中國太平洋部資深主任,曾任美國海軍陸戰隊太平洋防區司令,2009-2011間任助理國防部長,主管亞太國家事務。

玻斯可(Joseph A. Bosco.) ,曾任美國國防部中國局辦公室主任,曾經任教喬治亞城大學外交研究所。現任國家安全顧問。

資料來源: Jeff Geer

郭敏俊 譯自9月5日 The Christian Science Monitor 網路版

9-7-2012


郭敏俊專欄

台灣e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