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頁
回首頁
 


華府印象

郭敏俊

之一     甘迺迪總統之墓

甘迺迪總統之墓 - 郭敏俊

八月十二日下午,在參觀林肯紀念堂之後,來到僅有一河之隔的愛靈頓國家墓園。

被斜陽所照射的樹影,迤邐在愛靈頓國家墓園高低起伏的小丘間,─具─具白十架整整齊齊排列延伸在廣闊的草坡上。這裡安息著成千上萬為國捐軀的美國人。其中,有身份難辨的捐軀者,有只有為親友所知的一般軍人,也有廣為人知的大人物。而在幾位知名的大人物當中,毫無疑問,甘迺迪總統的墓地可說是最受人喜愛的一處。

從入口處的展示館後門走出,隨著人群循著彎曲的斜坡道路,約走十來分鐘,來到甘迺迪總統的墓地。墓地設於坡上一處高平台地,必須從下方再循弧形階梯拾級而上。當步上最後一階時,迎面而來的是一片平坦的方形草坪,以及其後方燃燒不息的火炬。靠近一看,方形草坪的前端並列著兩大兩小的黑色方形石質墓碑,大片墓碑在中間小片墓碑在其兩側。兩大片是甘迺迪與賈桂琳夫婦的墓碑,面向墓地的左邊是甘迺迪的,右邊是賈桂琳的;兩側的小墓碑是他們的未及成年的小孩墓碑。

1963年11月22日甘迺迪遇刺身亡,當時雖然親友們主張讓他安息在故土波士頓,但由於賈桂琳的一句話:「He belongs to the people.」,日後使得廣大的民眾能夠親近他的永息之處。這裡沒有水晶棺,沒有不腐屍,沒有大殿堂,沒有日夜守護的衛隊。這裡有藍天白雲,這裡有星星月亮,這裡有蟲聲鳥鳴,這裡有風吹雨飄,這裡有草木花石,以及專程前來瞻仰的人群。

身旁,一位初中生模樣的小女生正對她的同伴細聲述說賈姬的故事。這時,三歲的小約翰甘迺迪立正舉起右手以軍禮送別他父親那一幕,突然閃過腦海。

仰望天空,只見幾朵白雲正在藍天中緩緩移動,遠處傳來陣陣蟬鳴‧‧‧。

 

之二   美國國會大廈


美國國會大廈 - 郭敏俊

白素素的龐然大物,建造在國家廣場(National Mall)的東端的小丘上,中間隔著華盛頓獨立紀念碑,與廣場西端的林肯紀念堂遙遙相對。它的右側是兩棟參議員辦公大樓,左側是三棟眾議員辦公大樓,右後方是最高法院,左後方是國會圖書館,全區稱為「國會山莊」(Capitol Hill) 。

這裡是全世界最富強的民主國家的最高民意機關,它所制定的法案不僅影響美國,有些也會影響其他的相關國家,甚至整個世界。因此,除了美國自身的利益團體或非利益團體投注鉅資遊說國會議員之外,外國也有專門的遊說團體為其向美國爭取利益。1982年台獨聯盟的陳唐山、蔡同榮與彭明敏、王桂榮等民主前輩所成立的「台灣人公共事務會」(FAPA) ,總部就設在華府,對美國國會議員遊說爭取台灣利益。

在走馬看花式的瀏覽主要的博物館之後,來到廣場一處草地,面向國會大廈席地而坐,讓痠痛的雙腳略為休息。前面不遠處的車道車子川流不息,遊客穿梭在草地兩側的人行道上,有人坐在公園椅上休息,有人騎腳踏車,也有人在慢跑。

右邊不遠處是最受歡迎的「飛機博物館」,廣場綠地鄰近該博物館的行人道旁,放置了一排法輪功向世人控訴中國共產黨如何凌虐學員的海報,身穿黃色外套的法輪功學員,向每位路過的人分發傳單,若遇上中國遊客時他們就使用相同的語言耐心地為其解說。

在這裡雖然無緣進入國會大廈,親睹議員的交鋒辯論,不過在造訪華盛頓三天之間,法輪功的控訴行動是我唯一所見到的遊說團體,他們的毅力與堅持,值得敬佩,並祈願他們的解構中國共產黨的願求早日圓滿。

 

之三  午後的鍵橋(Key Bridge )


Key Bridge - 郭敏俊

Hap-on Hap-off 雙層觀光巴士黃線,從市中心往北再繞到西邊的喬治鎮(Georgetown) ,之後往南經波多瑪克河(Potomac River)河畔東折進入國家廣場,然後再度往北回到原點。隨車解說員沿途解說,增加遊客對華盛頓的認識。巴士經過市區幾個代表性建築物與美國歷史人物銅像等景點,華盛頓希爾頓飯店(Washington Hilton Hotel) 是其中一處。

華盛頓希爾頓飯店因雷根總統在這裡遇刺而著名。1981年,雷根剛上任四十九天就在飯店門口遭遇一名槍手自群眾中開槍受到重傷,被送醫急救時,雷根仍不改幽默本色,對周圍的醫師說:「你們都不是民主黨員吧?」醫師們齊聲回答:「報告總統,我們大家都是共和黨員!」

在波多瑪克河河畔下車,沿著河邊漫步,不遠的對岸是維吉尼亞州。順著河流往南看,兩座橋橫跨河面,近者是老羅斯福紀念橋(Theodore Roosevelt Memorial Bridge) ,遠者是愛靈頓紀念橋(Arlington Memorial Bridge) 。河中除了幾艘小船航行之外,有不少划舟正在逆流而行,其中有單人舟、雙人舟、以及團體舟。整齊又具節奏的躍動,此起彼落,為安靜的午後河濱增添一份活力。這一批划舟前後追隨,陸續通過前方一座拱橋的橋下,先後消失在橋的另一端。 

 

之四  國家教堂


國家教堂 - 郭敏俊

華盛頓市像是一座寶庫,處處是寶。除了國家廣場南北兩側的諸多博物館之外,在市區林立的古色古香的建築當中,也散佈著令人駐足長留的美術館、博物館、水族館、名人蠟像館、等等不同類型的展示場所。其中,美國藝術與肖像博物館(Museum of American Art Portrait Gallery)對喜好藝術者可說是不能錯過的一處,館內展示的不同類藝術品,多得令人眼花撩亂,目不暇給,必須有足夠的腳力與時間才能慢慢品味。常常被喜愛的畫作深深吸引,久久不願離去,樂在其中。另一方面,漫步於一個新地方感受當地風光,也是一大樂趣。

美國國家教堂(National Cathedral)剛好離所住的旅館不遠,就利用一個清晨走過去參觀。美國國家教堂位於市區的西北角郊外,建造在一座小丘上,高聳的尖頂塔樓,遠處可見。循著斜坡道路走進教堂境內,正面入口門面及兩側高塔被鷹架遮住,去年東部有一次地震,教堂與華盛頓獨立紀念碑都受到相程度的損害,目前正在修繕中。

2001年美國遭受911恐怖突襲之後不久,這裡是美國舉國哀悼與療傷的代表性地方,當時,包括伊斯蘭教在內,美國所有的宗教領袖一致出席為受難者與其家屬祈禱。就在那時候,第一次從電視畫面見到美國的國家教堂。此次於造訪華盛頓的短暫三日中,得能一窺其貌,於願已足。 

 

之五   華盛頓獨立紀念碑

華盛頓獨立紀念碑 - 郭敏俊

造訪華盛頓的最後一天,在機場候機時,透過候機室的大窗可以看到高聳在國家廣場彼方的華盛頓獨立紀念碑。紀念碑後面是華盛頓市區內的高樓屋頂,其右側不遠處是白會大廈,白色的圓頂建築,十分醒目。紀念碑的下方是傑弗遜紀念館,同樣也是白色圓頂的建築,不過規模比國會大廈小多了。

1774年,一個新的國家在美洲誕生,極具智慧與遠見的美國開國先賢們,為後世的子子孫孫立下舉世無雙的制度,奠定日後美國的自由民主與富強安樂的基礎。此後,美國成為世人所嚮往的國度,建國以來,從世界各地前來美國追逐夢想的人潮,不絕於途。美國以開闊的胸襟,廣納移民,使美國成為世界文化與種族最多元的國家,也因如此,人才輩出,創意無窮,科技領先,造福人類。

華盛頓獨立紀念碑所代表的爭取自由獨立的精神,如同它的外型,剛直不曲,屹立不搖,浩然長存。

郭敏俊  8-24-2013

 

郭敏俊專欄

台灣e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