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時英文課有一課,敘述十七世紀的英國清教徒為了逃避宗教迫害搭乘「五月花號」帆船橫渡大西洋抵達美洲尋求新天地的冒險故事。八月中旬的一個豔陽天,在友人的引導下終於在當時「五月花號」的落腳處─現今麻州東南岸的普利茅斯港─見到它的廬山真面目。此外,在其南岸不遠處有顆「立國石」供奉在希臘式小神殿內,石上刻有「一六六○」,見證了美國歷史的起點。
「五月花號」是一艘三桅的貨運帆船,含船艙共有四層甲板,全長約有110英呎,寬約25英呎。儘管它是仿造品,船上甲板上配備的幾門鐵砲與槍械十分引人注目;狹窄的船艙隔著幾間無門的簡陋鋪位,是為上等艙,可以想像當時運載一百多人的擁擠與不便的情景。
船上還有幾位打扮成十七世紀的英國移民當作解說員,包括水手以及男女乘客,他們操著濃厚的英國口音,為遊客訴說航行當時與上岸之後如何在嚴寒與食物不足的惡劣環境下求生的故事。其中,以清教徒的所有成年男丁在船上所簽訂的〈五月花號公約〉(Mayflower Compact)最膾炙人口。
1620年11月,五月花號原先計劃駛往維吉尼亞英國殖民領地,因被冬天的季風吹往北方被迫停靠在今日的麻州鱈魚角(Cape Cod)一處海灣,這裡不屬英國殖民政府所管。這件意外卻鼓舞了新移民,他們認為「能夠使用自己的自由,而無須任何威權來命令他們‧‧‧」(..would use their own liberty, for non had power to command them….),相對於其他大部分的殖民者之建立政府,五月花號的清教徒們採取「多數主義」的精神簽訂了〈五月花號公約〉,以多數決的方式成立一種自治的社會公約,約束所有的簽署者必須遵守公約的規定,共同在新天地打拼以求能夠生存下去。〈五月花號公約〉名義上雖表示效忠英王,但是在當時的王權時代所彰顯的民主自治精神,是難能可貴的。
「五月花號」可說是美國先民冒險犯難的精神象徵,而這群具有共同信仰熱愛自由的清教徒,更以民主的方式為後代立下典範,〈五月花號公約〉的內涵與精神無疑是日後美國立憲的基礎。
站在甲板上向東遠眺遠處大西洋的海平線,不禁讓人想起台灣先民冒著九死一生的危險橫渡黑水溝的情景,同時也為多難的故土台灣未能如同美國一般及早建立自己的國家而感慨‧‧‧。
郭敏俊 8-27-2013初稿/10-30-2013修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