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頁
回首頁
 


〈南街殷賑〉與〈大稻埕〉

郭敏俊

〈南街殷賑〉是台灣知名前輩畫家郭雪湖大師二十二歲時的傑作(1930),〈大稻埕〉則是最近一部票房突破二億台幣的台灣電影,前者如何變成後者電影故事中的要角,該片的編劇葉丹青於昨日(6月20日)假北加州台灣會館向滿座得鄉親現身說法。更難得的是,大師的九十八歲高齡的夫人以及家屬也來到現場,與聽眾共同聆聽演講見證此一奇妙因緣,同時兩位女兒也分享畫家父親一些外人所不知的二三事。

事實上,郭大師與舊金山灣區淵源甚深。自從三位子女留美學業有成之後即與夫人移居美國,最後定居於El Cerrito,在一處可以俯瞰舊金山灣與金門大橋的山丘住宅隱居作畫數十年,直到辭世。筆者十餘年前因鄉會的活動,曾經數度在電話中與大師通話,溫柔雅儒的語音,猶如在耳,卻未能親覩一面,殊為可惜!

〈南街殷賑〉這幅畫為台北市立美術館所典藏。〈南街殷賑〉一畫的價值性,誠如大師的公子郭松年在《大稻埕電影寫真全紀錄》序中所說:

〈南街殷賑〉這幅被認為是郭雪湖繪畫生涯中的奇葩大作,將三十年代大稻埕的繁華景觀展現無遺,畫面上的巴洛克建築,經畫家的巧思加高一層拉長景深,街上熙攘的挑夫、人力車、小販、行人栩栩如生,誇張醒目得林立交錯的招牌,呈現了台灣文化的多元生命力;霞海城隍廟大拜拜的街景熱鬧紛騰,詮釋了台灣民俗中元節慶典活的獨特風貌。〈南街殷賑〉引領我們了解當代的台灣歷史、人文、民俗、宗教、文化呈現豐富的台灣意象,是台灣畫史不可多得的一份文化遺產。

而〈南街殷賑〉這幅畫之會成為電影〈大稻埕〉劇中得時光機,全然是出自無心的偶然交會。「有一天,寫劇本寫累了的葉丹青無意中逛到在中山北路上得台北市立美術館。美術館當月的主題她並不曉得,只是在偌大的館內晃著晃著,突然看到不遠處的長廊底端一幅像一扇門那樣大的畫,走近一看,色彩繽紛的畫中似乎在跟她招手微笑得大稻埕攤商、行人,讓葉丹青當場目瞪口呆。‧‧‧當天晚上,這幅畫就被葉丹青寫入劇本,不只變成〈大稻埕〉故事中不可或缺的關鍵,也變成葉丹青創作生涯中不可話或缺的機緣巧遇。」

〈大稻埕〉在拍攝過程中,除了得助於宜蘭縣傳藝中心的現成街景、淡水滬尾炮台(蔣渭水被囚的水牢場景)、日治時代建立的台北賓館、大稻珵現地的第九水門、迪化街古厝、咖啡畫室、有計茶行、台大昆蟲系辦公室、九份仔的昇平戲院等處的場景之外,更於拍攝迎城隍一幕,請來大龍峒金獅團與台北靈安社,以及霞海城隍廟老爺本尊金身來到宜蘭現場,如得神助,一次即順利完成。

〈大稻埕〉片中所呈現的台灣人意識,筆者認為是編劇有意針對霸佔台六十餘年的國民黨殖民政權的示威。

在葉丹青演講之後,接著是郭大師的長女也是著名膠彩畫家的郭香美的分享。她說,她的名字乃是由於出生時父親因時局之亂正避居香港,所以中間名字取作「香」字。父親以作畫為業,終日畫圖,自幼即耳濡目染,喜好畫圖,所以自己也步上與父親同樣以膠彩為素材的藝術創作之路。因接受國立歷史博物館的邀請,將於2016或2017以「驀然回首」為主題的個人回顧展,這是一項殊榮,目前正全力創作中。

么女郭珠美也偕同夫婿自聖地牙哥專程趕來。她以〈認識台灣,台灣有個郭雪湖〉為題,配合簡報映像感性地回憶他父親的生平點滴。她表示,父親的手是一雙巧手,一隻手以畫筆創作,一隻手扶持家人。父親一生努力作畫,從不浪費時間,即使出遊也必備寫生簿,每到一處則尋找美景畫入紙中。若遇到創作不順或不滿意時,為了不因自己的情緒影響家人,通常都以緊咬畫筆的尾端,有時會以撕裂襯衫,或暫時停歇作畫獨自出去散步,藉以舒解壓力,父親深居簡出勤奮作畫,雖然厭惡無謂的世俗酬酢,但很重視友誼與親情深。對於子女或孫輩的畢業典禮或重大慶祝會,都會撥出時間參與。父親認為,生活必須規律,但是畫作要有變化。晚年,雖榮獲國家殊榮的「文化獎」,視之為過去的往事不值一提,清心寡欲,淡泊名利。最後,她以「淡泊以明志,寧靜而致遠」總結她的父親的晚年心境。

筆者有幸聆聽這一場十分難得的演講會,特記之願與諸位分享。

郭敏俊 6-21-2014

 

郭敏俊專欄

台灣e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