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頁
回首頁
 

 

李登輝前總統政教觀的分析

 

 蘇明陽 (2006-12-1)

 

今年10月25日,李登輝前總統在「李登輝學校」上課時,抨擊陳水扁總統:

“李登輝說,臺灣當前遭遇的問題,是領導者的教養與訓練出了問題,國家領導人要有教養,以及替老百姓打拼的心,過去六年來,是領導出問題。

李登輝還講到一段話強調「沒教養、沒品味、不愛國家、老百姓,都是為個人利益」,這句話並未指明誰,但引發現場媒體解讀為批扁。

李登輝並表示,「做為國家領導人,不要說自己最行,而要有上帝的公義精神」,李登輝強調,近來民進黨政府弊案連連,搞得臺灣經濟衰退,讓本土政權支持者感到痛心、失望。

李登輝指出,當前的要務,就是要培養有宗教理想的國家領導人,以及幹練的行政人才,這也是他爲何要辦李登輝學校的原因。
(臺灣日報10-26-06,李欣芳報導)

 

在上引文中,請讀者特別注意李前總統強調說:「做為國家領導人,不要說自己最行,而要有上帝的公義精神」及「當前的要務,就是要培養有宗教理想的國家領導人」。這兩句話明白的表露李前總統信仰基督教所形成的政教觀念,這種政教觀是否合理?是否能為臺灣大部分人民所接受?就是本文將要探討的主題。爲了能充分徹底了解李前總統如此強烈的政教觀,本文將先舉例追述他近五十年基督徒的行徑及言論,然後再回到上列引言。

有一重要點必須預先申明,以免造成誤解。臺灣與美國一樣,法律上明文規定人民有「信仰宗教的自由」。在美國憲法上,更特別明文強調「政教分離」。目前臺灣憲法上有無此條,本人不知悉,但此為民主制度之基礎,是不容否定的。本文所要探討的是臺灣「政教分離」,而不是個人「信仰自由」。換句話說,本文絕不批評李前總統個人信仰基督教的好壞對錯問題,而只質疑他把個人的信仰強加於處理臺灣政治社會的思維作法。就此觀點,臺灣二千三百萬人口中約有80%以上是佛教徒,而只有4-5%是基督徒,其他上有10%的回教徒及其他(包括無神論者),是一個不能忽視的社會文化背景。

1985年(李前總統1923年出生),他發表了一篇「我如何成爲一個基督徒?」的文章(錄於《細讀李登輝》,1996年,中央日報社出版)。他自述在三十多歲時,對人生的三個問題:「社會的不公平」,「自我的困擾」及「生死的疑惑」,尋求解答。曾到二十多間基督教堂聽道,尋找神,經過三、五年之努力,終於由心靈的領會,發覺神的存在,在1961年受洗成爲基督徒。過後不久他改加入「臺灣基督教長老會」迄今。

他說在三十五歲受洗的前一晚,夢中神告訴他:「六十歲時,您要為我去做傳福音的工作」,他一直牢記此句話。他又說:「凡事都是上帝的安排,我們都要樂意順從」,又說:「天國的路是非常快樂的」,「雖然每天的生活常會遇到困難,身體也會疲倦,但每天爲主而活,心中卻是滿溢喜樂的。」這些話顯示李前總統該是一位虔誠的基督徒。

在上文中,他特別舉出兩件臺灣政務事件:二重隄洪道開工時民衆激動事件,及德基水庫上游遭到濫墾事件,此兩者和平完滿的解決歸功於他祈禱上帝而得神助。臺灣行政管理上的成果真是上帝所賜,李前總統的禱告之功嗎?臺灣近年的幾次大災難、大地震、大水災與上帝有關嗎?或全是基督教裏撒旦所為呢?把好的歸為自己的功勞,壞的都推為他人的惡行,是基督徒的基本精神嗎?臺灣80%的佛教徒對臺灣政務之成敗沒有説話的餘地嗎?全愛萬能的上帝又怎讓魔鬼幾千年來在地球上施暴不休呢?

1982年,李前總統初任臺灣省長之次年(時為其五十九歲),其獨子(另有兩女)李憲文患鼻癌去世,此事對李登輝夫婦一生影響至鉅,也加深他們對基督信仰的依賴。曹長青先生《中國人所不知的李登輝》(“開放”雜誌,2004年6-9期,現也列於曹長青網站)有言如下:

“獨子的去世,使做到省主席高位的李登輝痛苦到考慮退出政壇,去當牧師傳教。但教會的人士勸他說,他只能是個平凡的傳教士,而留在政界,將會是個偉大的政治領導人。於是李登輝聽從了教會的指教,留在政界;靠著《聖經》來安慰心靈,渡過了最痛苦的時光;並由基督信仰而使自己重新振作精神。從此之後,夫妻倆信仰更加虔誠。”

我們當然都能深刻體會李登輝中年喪子之痛。但從臺灣整個社會之大角度來看,李前總統自述在洗禮前夜夢中得神諭:「六十歲時,您要為我做傳福音工作」。不禁令人疑惑李先生在上天神諭與地上教會指教,兩者間取捨之智慧及對政權的看重。二十多年前所發生的這件事,或可使我們容易了解,爲什麽做了十二年臺灣國民黨總統,在2000年退出國民黨後,仍然放不下掌管政權的欲望。84歲的他今日仍辦「李登輝學校」,認爲「當前的要務就是培養有宗教信仰的國家領導人」。

1995年,李前總統著《經營大臺灣》一書(遠流出版),此書第二部分省政經營者李登輝,第五章“田園之樂”有言:

“在我做臺北市長三年半的期間,常常提出來與市民共勉的一句西諺:「神創造農村,人製造都市。」從這句話可以看出來,神創造的非常巧妙,一切都是完善的。但是人做出來的,卻不完善,而有問題。都市是人製造的、農村是神創造的,因而農村就會有「田園之樂」的存在。”

李前總統專長臺灣農業經濟,並以臺灣農工業關係之論文獲美國康乃爾大學博士,故他對臺灣農村特別關懷是理所當然。但是靠一句並非普世真理的西洋諺語,就遽然斷言「農村是上帝所造,而都市是人所造」,故而前者完善,後者有問題(不完善)。這種信仰主觀的推理,如自基督教牧師之口尚可,但那能從負責管理幾百萬人口的臺北市長,並擁有博士學位的現代知識分子口中發出呢?

在此書的第四章“面對民衆,向下扎根” (1983年)的結語,他又說:

“有一本書叫做《浮士德》(歌德作),書中的主人翁——浮士德是一個很聰明的人,風流韻事極多。但他在死前做了一件好事,就是把一個冒著毒氣的沼澤地帶下功夫整理好,使毒氣不再散發,附近很多居民因而得救;就因爲他做了這一件功德無量的好事,所以他死後,天使將他帶領到天堂去,以酬報他的奉獻。現在臺北二重疏洪道的範圍内有七百多公頃的窪地,如果好好的建設起來,説不定將來附近的居民也會為出過大力、有過貢獻的人建一座廟,永遠供奉,或者像浮士德一樣,被天使帶到天堂去長享榮耀。古人說功德在民,莫之能忘,只要是對民衆有益的事,我們都會盡力去做,這就是全省公務人員的基本態度和共同決心,希望大家念玆在玆,說到做到。”

首先,我們注意到李前總統說:「建一座廟,永遠供奉」或「帶到天堂去長享榮耀」,明顯是希望兼顧佛教徒及基督徒兩者不同的信仰。這種政治家雙腳踏兩艘船的作爲,可行之一時,但能行之長久嗎?

沒有讀過德國大文豪歌德在十八世紀編著的劇本《浮士德》的臺灣民衆,很容易會被飽學之士,也兼任過臺灣大學教授的李前總統所言「浮士德是一個很聰明的人,風流韻事極多」之讚美言詞誤導了。容本人稍稍為臺灣可憐民衆,解惑如下。

依據網路上著名的百科字典(Wikipedia,the free encyclopedia)的“Faust浮士德”條:
“The Faust tale is a variation of the story about a negotiated pact between man and the devil, involving human hubris and diabolic cunning.”(中譯:「浮士德是一個有關人類與魔鬼彼此協定的改編故事,牽涉到人類的傲慢,惡毒的狡猾行爲」)。這個故事可能起源於十五世紀的德國,傳説中一位可疑的魔術師與冶金家的生平。幾本文學作品依據此故事傳説而編著,其中最著名而流傳至今的是歌德所編著的「浮士德」劇本(臺灣遠景出版中譯本,1982年)。歌德在他的劇本中,設想魔鬼與上帝有一日相遇,彼此爭論對人類控制能力的高低,隨後打了個賭。上帝讓魔鬼下凡去誘惑一位上帝所寵愛的年老博學之士。而後在魔鬼誘惑下,浮士德與其簽約,得以轉化成一年輕人,享盡人間繁華及慾樂。但在臨終時,浮士德的靈魂將要歸魔鬼所有。這就是很多人所常言「出賣自己的靈魂給魔鬼」的故事。該劇本之九成利用詩情畫意描繪浮士德的世間墮落,只在最後約十分之一部份,浮士德發揮其「狡猾」的手段,做了一件「善事」,而破解了給與魔鬼簽訂出賣自己靈魂之誓言。之後天使下凡帶著其屍體上天堂,上帝終於贏得了這場以一個人生為賭注的大賭博。就德國原本之傳説,這件所謂「善事」完全是歌德自己幻想的文學創作,而浮士德最後的上昇天堂,更是歌德的信仰夢想而已。故把歌德《浮士德》劇本當做一文學名著來欣賞討論則可,但不能與「舊約」或「新約」等基督教經典等量齊觀。而李前總統在執政演講中,卻把歌德私人的想象及希望當作上帝或耶穌基督的「令箭」,這種做法説法實在太不三不四,荒唐得太離譜了!尤其這個德國民族傳説中的浮士德,是代表一位傲慢、惡毒、狡猾,生活糜爛的博學之士,玩弄魔鬼於其股掌之中。李前總統卻用「一個很聰明的人,風流韻事極多」的浪漫美稱來形容,六十歲左右當臺北市長時,李前總統的人性道德倫理觀,何只令人困惑而已!

2002年,李前總統著《慈悲與寬容——跨越希望的門檻》一書(臺灣英文新聞出版),其中有一篇“愛神、敬牧、孝親、自潔”的講稿。他說:

“當前臺灣有許多無神主義者,宣傳不正確觀念,製造偏差的行爲,對國家社會傷害很大。在這個時候,只有真神的信仰,能夠消除各種的假神迷信,引導世間人正確行爲觀念。聖經說:「藉基督所賜的能力,我能夠適應任何情況。」(腓利比書4:13)。相信只要我們不斷用心,神一定會幫助我們步向成功的國家,登輝希望所有心屬上帝的人都能夠站起來,遵照上帝的旨意,發揮道德勇氣,共同為創造平安幸福的新生活來努力。”

據前引曹長青先生文章,連戰與宋楚瑜兩先生是無宗教信仰的。自2000年李前總統離開國民黨後,他們彼此惡評不斷。上述李前總統2002年評語是否與此有關?他更是不清不楚的一棒橫掃臺灣的許多無神論者。他的話合理嗎?這不就是基督徒狂妄排他性的又一明證嗎?如同在歐美一般,臺灣大部分真正的無神論者都是較重理智,不輕易相信鬼神迷信的知識分子,這些人深具良心的行爲言論,當然與基督徒所言南轅北轍,格格不入,但就會傷害國家社會嗎?真正傷害臺灣社會大衆的是各形各色的教棍及神棍,騙財騙色,自稱是天上下凡的真神、真主、法師等等,胡作非爲之敗類。這類以宗教為名之騙子,美國現今之社會上也屢見不暢!在上個月(十一月),就有一位美國福音傳道聯合總會(有30萬信徒之團體)會長,大大有名之牧師,因爲他多年隱藏性方面的過錯及吸毒等被發現,而被其教團解除其職。

在1998年,世界著名科學雜誌Nature(自然),舉行一項美國領先科學家的宗教信仰調查。結果發現「信仰有個人(或關係人)上帝」(Belief in Personal God)佔約7%,而不信者佔72%,另外抱有懷疑論者佔21%。由此可見絕大部份(七成)對人類文明有積極貢獻的美國領先科學家是不信神的。二次世界大戰後,歐洲人比美國人的無神論者人口比例一直在增加。由這種全球宗教觀察之比較,可見李前總統對臺灣無神主義者的惡評,是其盲目信仰的妄語吧了!可怕的是,如何能希望以此心態,領導臺灣人民「走向一成功的國度,平安幸福的新生活」呢?

想歐洲中世紀的黑暗時期(自西元500至1500年左右),不是富有基督信仰,反因政教不分,造成諸多惡行。此與無神論者有關嗎?

當然,國際上,共產主義國家過去七十餘年,在普遍無神主義暴政之下所造成的億萬生民塗炭,其主因是專制獨裁,而非缺少宗教信仰。此事另當別論。

我們現要回到本文起首所引李前總統對陳水扁總統的最近評論。李前總統要求國家的領導人,即臺灣的總統(不管其私人信仰傾向)要有「上帝的公義精神」,就本人所悉,陳水扁總統是佛教徒,他非要接受基督徒的上帝指示不可嗎?基督教上帝在「舊約」之「十誡」所表現的是自大而排他種神祉。這是李前總統所言的「上帝的公義精神」嗎?他應當明明白白得講。在「新約」裏,耶穌表現對貧困者、災難者、各種不幸者的關愛幫助,而對富而不仁者的厭惡,是基督信仰中可稱許的美德。但世界古今中外各地非基督徒的善人善行也是如此啊,與上帝天神何關?比耶穌當早行五百年左右的孔孟教授仁義之教。約同時期,印度聖人釋迦摩尼也用近50年,不懈地宣揚「慈悲為懷」的信念。李前總統的「上帝的公義精神」,較之儒教與佛教的公義、仁愛及慈悲,有那些優越之處?

李前總統公開責罵陳總統「沒有教養,沒品味,不愛國家、百姓,都是爲了個人利益」,這種嚴厲的評語,臺灣百姓只能感到李先生内心深刻的仇恨,一點沒有做了五十年基督徒應具有的“耶穌的愛心”。

李前總統十分激烈,好評其所共事或與之有關係之人的個性,在其評李遠哲前中央研究院長中顯露無遺(請參照《李登輝執政告白錄》(2001年)中“曾經邀請李遠哲擔任閣撰”P.118-122。在此不再贅述。)李遠哲先生對此之解説反應,可參見《別閙了,登輝先生》一書中“李遠哲與李登輝的一場高能對撞”一文(2001年)。

這似是相當奇怪的態度,其實並不難於了解其所自。近百年來,羅馬天主教教皇都做到死才換人。美國不少著名福音傳道家也到年紀很高時,尚不放棄對其所建立教團的控制權,甚至有好幾“傳位”給他們的兒子,把教團當為家業!以此觀之,李前總統一生官運亨通;接連不斷地當了兩年臺灣省長、四年副總統、十二年臺灣總統。他當然對臺灣貢獻至鉅,但是也因撐握國家大權過久,使其對自己的政治能力、信仰優越綜合之自信,二十多年來逐漸擴張到近乎不能自省的地步,以爲自己所作所爲全都爲了臺灣,是最對、最好的,「自己最行」無形中自認爲是“臺灣的摩西”了。

李前總統以前常以「舊約」中摩西帶領以色列人逃出埃及法老皇的奴役爲比喻,要領導臺灣人民走出中共政權的鎮壓,所以他獲得了「臺灣的摩西」之稱謂。但是沒有細讀「舊約」過的非基督徒臺灣民衆,不能體察此比喻實在是很不妥,而相當可怕,簡略説明如下。

據「舊約」中「出埃及記」、「約書亞記」及「民數記」的記載,摩西領導以色列人逃出埃及時,總人數約二百多萬,其中能步行的二十歲以上的男子有601,730人,(「民數記」第26章),約為其人數之四分之一。逃出埃及後,四十年在曠野跋涉期間,上帝注定此六十萬男子全部死亡,因爲他們沒有遵從上帝的指示。試問目前二千萬以上非基督徒的臺灣民衆,在追求自由民主建國的路程上,有誰希望重蹈三千年前,以色列人受神注定之殘酷的命運呢?李登輝先生這位「臺灣老摩西」真是一位理想的仁慈領導者嗎?「舊約」上帝的作爲是臺灣絕大部份佛教徒所能接受的嗎?

最近,葉柏祥先生兩篇文章:“獨派大老要李登輝劃清界限”(臺灣日報,11-09-06)及“李登輝的孤立,是自己造成的”(臺灣日報,11-23-06),以及金恆煒、曹長青等政論家的評論,都相當明白地指出李前總統最近過分無情的打擊陳總統可能起因於新仇舊恨。這真是臺灣政治之一大不幸。以84歲高齡的基督徒身份,再三再四,公開指責陳總統六年來失政,品格低落,及“沒有上帝的公義精神”等等,實在是相當不公平,不慈悲,不寬容的評語,以致不少原先愛戴他多年的老友故交,深感失望,棄他而去。這幾乎全是李前總統咎由自取,不能責怪他人了。

在此,需要向讀者特別提出的是,前引曹長青著“中國人所不知的李登輝總統”之長文(共分六章),對其基督徒信仰及政教觀也有比較詳細説明。曹先生自己也是一位虔誠的基督徒,自言也因與李前總統信仰同教之誼,而特意撰寫此文。曹先生三、四年前以非常讚賞、欽佩之心,論述此政教觀。相對於無神論者的本人看法,自然是天南地北,相距十萬八千里。

上引文中葉柏祥也報告曹先生等人,最近爲了陳總統之國務機要案之政治紛爭,曾到李前總統府上做和事老,卻被李前總統破口罵出去。過後,曹先生為文“本是同理念,相煎何太急?”(臺灣日報,11-06-06)對李前總統開始略顯微詞。風雲驟變,政海浮沉,何其速也!上帝如何處理臺灣寶島這麽多的縱錯複雜的政治糾紛呢?「清官難斷家務事」,此之謂也!

結束本文之前,本人再慎重申明,本文只是分析及評論李前總統個人基督徒信仰所造成對臺灣政治社會的衝擊及影響,而絕不是批評其所屬「臺灣基督教長老會」的信念以及其對臺灣民主運動幾十年來的重大貢獻。敬希長老會會員及其他臺灣基督教不要有所誤解。本人會誠心接受他們的對本文之指正。同時,本人也無意鼓吹臺灣佛教的信仰,只希望政治歸政治,宗教歸宗教。誠如在馬太福音第22章耶穌所言,「凱撒的歸凱撒,上帝的歸上帝」(Render therefore unto Ceasar the things which are Caesar’s; and unto God the things that are God’s.)

結論及建議:由上面對李登輝前總統近五十年信教過程及言論選例分析,可得如下幾點結論:

  1. 自35歲至今84歲,其基督信仰的熱忱似乎與年俱增進,終至近乎狂熱的程度,鮮少自許“慈悲與寬容”的態度,内心充滿仇恨的情緒。
  2. 建議用基督教信仰來改進臺灣的政治社會之理念,充滿了矛盾與誤謬。現代民主政治思想與古代上帝獨尊的信仰,水火不能相容。
  3. 在臺灣社會裏,佔極少數的基督徒,想要推動領導佔絕大多數佛教徒的政治企圖,是逆流而上,不切實際,不合情理的。政教應該清楚分開才好。
  4. 李前總統最好平心靜氣下來,滿足於自己一生參政對臺灣的重大貢獻。從此自動退出政壇的糾紛,而遵從五十年前夢中之神諭:「六十歲時,我要你為我做傳福音的工作」。時光不多了,該是忘卻教會的指導(做偉大的政治領導者),而遵從神諭(從事宣傳福音的工作)的時候了!不然將悔之晚矣!

(蘇明陽,退休美國海洋研究所海洋科學家,曾在台任客座教授)
e-mail: mingsu3@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