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頁
回首頁
 

 

陳建仁發現烏腳病成因?
政治學者戰台大醫院院長:你錯了,快更正

發現深井水含砷量特別高的是陳拱北、曾文賓和吳新英等教授調查發現。明顯不是陳建仁,請台大醫院院長吳明賢勿造神,陳建仁的[天主說]早已破功。

台灣烏腳病醫療紀念館

行政院長陳建仁甫上任卻深陷論文抄襲與借調爭議,被外界狠酸「戒不掉」49萬元月薪,捨不得辭掉中研院職位。台大醫院院長吳明賢近日在政論節目公開稱陳建仁在3個領域的成就是世界級的,其中就包含「發現」台灣烏腳病的元凶是地下水含砷。但台大政治系副教授彭錦鵬在臉書反駁,發現烏腳病元凶者並非陳建仁,連陳建仁本人都不會承認這件事,呼籲吳明賢盡快修正說法。吳明賢則在臉書發文堅持他的說法沒錯,稱「不信公理喚不回」。

1950年代時,台灣西南沿海出現多例烏腳病病例。台大政治系副教授彭錦鵬今(3)日在臉書發文批評台大醫院院長吳明賢,他說,「吳明賢受訪時表示,陳建仁在3個領域的成就是世界級的。第1個領域提到,陳建仁『發現』台灣烏腳病的元凶是地下水含砷。」

彭錦鵬說,這句話不但錯誤,連陳建仁本人都不會承認。因為陳建仁在口述文章中,都已經清楚說出他們這一代人都還記得的,「發現」烏腳病的來源是砷的學者是陳拱北、曾文賓和吳新英等人。

彭錦鵬表示,「發現」這兩個字在學術界的使用,是需要非常非常謹慎的,犯這種錯誤的學者,是趨近於造謠的。彭錦鵬也呼籲,「吳院長,你錯了,請趕快更正吧。」

吳明賢今日也在臉書發文稱「不信公理喚不回」,來反駁說他說法錯誤的人。吳明賢表示,「我最近幫陳建仁院士發聲,概述他的學術成就有三(1)鳥腳病和砷中毒(2)B型肝炎分子流行病學及防治(3)癌症流行病學及防治。其中第一項馬上就有好事者說陳拱北教授展開烏腳病調查時,陳院士才7歲,怎麼可能?」

 

 

延伸閱讀:

烏腳病(英語:blackfoot disease),學名為壞疽或脫疽,為1950年代末期,台灣西南沿海地區特有的末梢血管阻塞疾病,因患者雙足發黑而得名,俗稱烏焦蛇(臺灣閩南語:oo-ta-tsuâ)。其中又以八掌溪下游南北兩岸的嘉義縣布袋鎮、義竹鄉及臺南縣學甲鎮、北門鄉(今臺南市學甲區、北門區)等4四個濱海鄉鎮案例最多。

烏腳病很早就確定為飲用深井水有關,隨著自來水普及後病患已大幅減少。當地深井水中含有高量砷,被懷疑是可能之致病因,然烏腳病其真正致病原因仍未明確,據臨床研究、文獻報告、病理組織、流行病學、動物實驗以及生物統計學顯示可能與井水中的砷中毒,螢光物質(fluorescent compounds)、土壤中的腐質酸(humic acid)、麥角生物鹼或其他營養遺傳基因等生態循環有關聯。

台灣西南沿海地區的烏腳病在近年已漸控制和遺忘,但40年後(1996年)又在宜蘭縣頭城鎮與五結鄉沿海發現地下井水含砷量過高,出現20餘例疑似烏腳病的病人。此外,由於菲律賓、蒙古、羅馬尼亞、智利、阿根廷及墨西哥等地工業污染河川,居民改飲含砷井水,導致其他地區產生亦產生烏腳病類似案例。

 

起源

烏腳病早在日治時期1920年即有零星案例,稱為「自發性脫疽症」。惟當時患者不多、醫療設施落後,未引起注意。直至第二次世界大戰後1954年才由高聰明、高上榮兩位學者,以「特發性脫疽」發表於醫學雜誌。

但真正引發政府衛生部門注意的關鍵,是1956年所傳出臺南縣安定鄉(今臺南市安定區)「復榮村」所傳出之怪病。當時全村553人中,有490人出現皮膚色素沉著過多,及角化現象,比例達九成以上。政府最終以集體遷村至3公里外,新建「大同村」。而隨著1958年起媒體開始跟進報導,此後醫學界方投入研究,例如臺大醫院及公共衛生研究所,組團下鄉進行調查,並於臺大醫院外科病房設有六床烏腳病患者的免費病床。

1960年5月30日,芥菜種會創辦人孫理蓮在台南北門鄉設立基督教芥菜種會北門免費診所(又名「憐憫之門」),治療烏腳病患者,其免費診所起初設在王金河診所,由「台灣烏腳病之父」王金河出力,孫理蓮出錢,謝緯醫師也每週從埔里來為病患動手術,三人開始近25年的醫療服務,孫理蓮、王金河及謝緯因此被稱為臺灣早期烏腳病醫療的「鐵三角」。期間免費診所最高紀錄曾收容80多人,病患大多來自烏腳病最猖獗的布袋、北門、學甲及義竹四地區。

 

流行分級

臺大教授陳拱北將烏腳病流行分級訂為三級(1~3),並據此擬定防治策略:

  • 第一級:若沒有烏腳病個案,也未發現砷中毒皮膚症狀者,僅砷含量超過0.35ppm,則為第一度流行地區。這裡不一定會有烏腳病例產生,但可能性極高,須儘早展開防治工作,防患於未然。
  • 第二級:若是地下含砷量已達0.35ppm,但未發現病例,僅出現慢性砷中毒皮膚病徵兆的個案,或沒有類此症狀,僅少烏腳病例,則可列為第二度流行地區。在這些地方,砷的危害才剛開始,若及時展開防治行動,或可避免傷害持續擴大。
  • 第三級:若地下水含砷量超過0.35ppm,且出現中毒病例及發現兒童有慢性砷中毒皮膚症狀者,即列為第三度流行區,此時傷害已然造成,防治為時已晚,應致力於尋求補救之道。

 

著名人物

  • 王金河:「台灣烏腳病之父」之稱,成立王金河診所奉獻50,在基督教芥菜種會北門免費診所治療烏腳病患長達25年。
  • 李秀綢:15歲就來到北門鄉隨王金河醫師義診的護士,堅守烏腳病工作崗位,據稱半數病患皆沐其照料。
  • 陳拱北:「公共衛生之父」之稱,臺大教授,制訂烏腳病流行分級標準,分為三級。
  • 曾文賓:將臨床診斷標準予以統一判定,提高與其他疾病之鑑別度。
  • 孫理蓮:基督教芥菜種會創辦人,於台南北門設立基督教芥菜種會北門免費診所,提供診所的營運費用。
  • 謝緯:「臺灣史懷哲」之稱,每星期自南投縣到基督教芥菜種會北門免費診所義診,為烏腳病患動手術。

台灣烏腳病醫療紀念館-認識烏腳病 (archive.org)

 

 

烏腳病導因砷中毒 【本文摘自科學人 2004 年 9 月號】 陳建仁博士演講,陳博士現任台灣大學流行病學研究所教授、中央研究院院 、中央研究院院 士,主要研究領域是流行病學與人類遺傳 主要研究領域是流行病學與人類遺傳,曾擔任行政院衛生署署長 擔任行政院衛生署署長、國家科學委員會主任委員。

陳建仁於演講中提及: 陳拱北、曾文賓和吳新英等教授調查發現,喝深井水的人特別容易得到烏腳病,而喝淺井水的人則否。進一步分析深井水和淺井水的差異,發現深井水的砷含量特別高。他們同時還發現,喝深井水的人,皮膚上會出現雨點狀的黑斑,黑斑之間還可發現皮膚癌,飲水的砷含量和皮膚癌有劑量效應關係。目前孟加拉的砷中毒狀況,相當於當初台灣西南沿海居民開始喝深井水的前10年,還沒到達出現烏腳病的階段。

 

Comments:為人處事要有廉恥心。根據以上陳建仁的演說,我們可以認定發現深井水含砷量特別高的是陳拱北、曾文賓和吳新英等教授調查發現。明顯不是陳建仁,請台大醫院院長吳明賢勿造神,陳建仁的[天主說]早已破功。

 

台灣e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