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奇人奇書
1)莊子「至樂篇」第一節第二段文:「夫天下之所尊者,富貴壽善也;所樂者,身安、厚味、美服、好色、音聲也;所下者,貧賤夭惡也;所苦者,身不得安逸,口不得厚味,形不得美服,目不得好色,耳不得音聲;若不得者,則大憂以懼。」(陳鼓應《莊子今註今譯》p.490)我以為這是在詮釋 老子第12章:「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古人以最漂亮的文句描繪出一般凡夫所最想擁有的東西,深深的滿足官能慾樂。
2)莊子「至樂篇」第二節全文:「莊子妻死,惠子弔之,莊子則方箕踞鼓盆而歌。惠子曰:「與人居長子,老身死,不哭亦足矣,又鼓盆而歌,不亦甚乎!」莊子曰:「不然。是其始死也,我獨何能無概(同慨)然!察其始而本無生,非徒無生也,而本無形,非徒無形也,而本無氣。雜乎芒芴之間,變而有氣,氣變而有形,形變而有生,今又變而之死,是相與為春秋冬夏四時行也。人且偃然寢於巨室,而我噭噭然隨而哭之,自以為不通乎命,故止也。」陳鼓應教授的白話譯文:
莊子的妻子死了,惠子前往弔喪,看見莊子正蹲在地上,敲著盆子唱歌。
惠子說:「和妻子相住一輩子,為你生兒育女,現在老而身死,你不哭也夠了,還要敲著盆子唱歌,這豈不太過份了嗎?」
莊子說:「不是這樣。當她剛死的時候,我怎能不哀傷呢?可是返觀她起初是沒有生命的,不僅沒有生命而且沒有形體,不僅沒有形體而且還沒有氣息。在若有若無之間,變而成氣,氣變而成形,形又變而成生命,現在又變而為死。這樣生來死往的變化就好像春夏秋冬四季的運行一樣。人家靜靜地安息在這天地之間,而我還在啼啼哭哭。我以為這樣是不通達生死的道理,所以才不哭。(p.496)這樣莊子深深體會到無常生死的現象猶如四季之輪迴,故能釋然。在「列禦寇」第12節文,莊子還自述死後如何個葬法:「吾以天地為棺槨,以日月為連璧,星辰為珠璣,萬物為齎送。吾葬具豈不備耶?」, 按今日標準似乎就是瀟洒地將骨灰灑在天地山川之間吧!
3)釆真之遊(莊子「天運」5):采真-采,採也,探求內真(內真,authencity,真誠、屬己的),至人採真之遊,” 言不容一毫私偽於其間,如天之運出乎自然,而生生化化未嘗息”(引 褚伯秀註文,見陳鼓應《莊子今註今譯》p.417)此義亦即「知北遊」2漂亮文句之內涵:「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四時有明法而不議, 萬物有成理而不說 。聖人者,原(原:還原)天地之美而達萬物之理。是故 至人無為,大聖不(妄自造)作,(靜)觀於天地之謂也。」
靜觀什麼?觀天地萬物新新相續、未嘗守固;亦即突破一般人主觀的局限性與執着性,以開敞的心靈觀照萬物。
4)整個春秋戰國時期的哲人中莊子大概是最有自知之明的智者,排在莊書雜篇末尾的「天下篇」是古書中所罕見的自述文章風格及宗旨,全段文字(且分4段)值得引之:「1)芴漠無形,變化無常,死與生與!天地並與!神明往與!芒乎何之?忽乎何適?萬物畢羅,莫足以歸,古之道術有在於是者。莊周聞其風而悅之。2)以謬悠之說,荒唐之言,無端崖之辭,時恣縱而不儻,不以觭見之也。以天下為沈濁,不可與莊語;以巵言為曼衍,以重言為真,以寓言為廣。獨與天地精神往來,而不敖倪於萬物,不譴是非,以與世俗處。3)其書雖瑰瑋而連犿無傷也,其辭雖參差而諔詭可觀。彼其充實不可以已,上與造物者遊,而下與外死生、無終始者為友。其於本也,宏大而辟,深閎而肆;其於宗也,可謂稠(調)適而上遂矣。4)雖然,其應於化而解於物也,其理不竭,其來不蛻,芒乎昧乎,未之盡者。」
陳鼓應的白話譯文:「1)恍惚茫昧而形跡,變化而沒有常規,死呀生呀,與天地並存,與造化同往;恍惚茫昧往那裡去,包羅萬物,不知歸宿,古來道術有屬於這方面的,莊周聽到這風尚就喜好它。2)以悠遠的論説,廣大的言論(荒唐之言),沒有限制的言辭,常放任而不拘執,不持一端之見。認為天下沈濁,不能講嚴正的話,用無心的言辭(巵言)來推衍,引用重言使人覺得真實,運用寓言來推廣道理,獨自跟天地精神往來而不傲視萬物,不拘泥是非,和世俗相處。3)他的書雖然奇特卻宛轉敍說,無傷於道理。他的言辭雖然變化多端卻特異可觀。他充實而無止境,上與造物者同游,下與忘死生無終始分別的人交為朋友。他講到道的根本,宏大而開曠,深遠而廣濶;他講到道的宗旨,可說是和諧切適而上達最高點。雖然這樣,他適應於事物的變化而解脫於物的束縛。4)他的道理是不窮盡的,其來處不離於道,恍惚茫昧,沒有窮盡。(按即:他所建立的學說宗於本源脈絡清楚,窈冥深邃,吾人不可能完全洞悉其中的奧妙。)」(p.965)
中國古代文字詞義曖昧可有多解,但是像莊子這般的自我詮釋可能是史上第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