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頁
回首頁
 


奇思異想集 64

◎ 林良彬

我的學佛經驗- 以玄奘譯的《 瑜伽師地論》第36卷「真實義品」的閱讀及理解為例

玄奘(602-664)生於七世紀初的大唐,他在留學印度取經的時間長達19年,他收集到並帶回很多梵文貝葉書的事蹟是前所罕見的,此眾所週知,茲不必細述。
玄奘所帶回的佛經論都是印度古人寫的梵文,再由玄奘及弟子們奉旨翻譯為唐時的漢文,但古漢文並不即是現代的白話文,老實說,即使現代中文系畢業生恐怕也讀不太懂玄奘的譯文,大概未來恐怕只剩下佛學系的學生才或能讀懂。因此一般預期,將近千年的古代漢譯佛典可能面臨大規模的衰退,甚或滅絕。


但是情況似也出現峯廻路轉。全球佛教文化正形成一地球村,現在印度很多學者都在努力保存並發現古老的佛教梵文經典,即使成績很有限。但是在印度的西藏佛教(尤其是以達賴喇嘛為主的)透過許多洋人的學習傳播,幾乎已經成為一種世界顯學,懂英文去學佛教的人只要有心,大可不必懂得原文的梵文、巴利文,甚至不必懂古漢文,也可比較輕易地掌握二千年來佛法歷史及文化的宗教哲學思想。


我年已七十,接觸佛法有四十年之久,這個經歷大概很少見,或許值得描述一下。我是哲學系出身,中英文底子已經很好,到接近三十歲才對佛教哲學產生興趣而接觸佛法。一開始二、三年全由自己摸索,沒系統的亂讀。後來經人介紹,才比較有系統地去讀印順法師及太虛法師的若干文集,也是不求甚解。但是它們大都用白話文寫作,現代人只要初高中程度就可以讀懂,當然其中哲理還是似懂非懂、不易消化。


大約上世紀八十年代,我到了夏威夷大學哲學硏究所才開始硏讀英文佛書,但當時八九十年代西藏傳出的英文佛書尚少或稍未接觸。當時我雖有學梵文但是初學又不認真,可以說基本上自己所接觸的大都是漢文佛法,尤其印順的白話文佛書是最常讀的。古漢文佛法則是在上面的基礎上自己進一步硏讀,比如鳩摩羅什所譯的佛經論,尤其龍樹菩薩的著作幾全讀過,猶記得花了半年時間讀完百卷的《大智度論》。後來更進讀僧肇、吉藏的古漢文佛教論典哲學,可以說直到五十歲時,我學佛法是對「一切皆空」的空宗是有所偏好的。現在看來,我寫的一些佛文主要也在企圖說明「什麼才是空義」。


大概到了五十歲以後,我才從 羅什所譯的「空宗典籍 」進而接觸 玄奘所譯的 「唯識宗典籍」- 主要是《瑜伽師地論》《攝大乘論》及《成唯識論》。眾所週知,唯識名相特別多,可以說是「繁瑣哲學」,以百卷的《瑜珈師地論》(下稱《大論》)為代表。花了幾年的摸索,才大略知道唯識宗的佛法,但是實際所得有限,主要是從批判哲學的角度認定唯識宗義是一種超越出佛陀不予置答的「形上學之論述」,或是一種佛陀所認為的「戲論」。唯識宗的成就應該只是心理學的深度-潛意識的提出而已。


我在最近二三年才接觸到本文要提及的「真實義品」。如前所述,大約廿世紀末八九十年代以來直到現在,西藏佛法已是透過英文開始傳播全球。我在50-70歲期間大量硏讀這類英文的佛書,收益頗大。主要是我不能讀懂的梵文原典,現在我儘可能找到英文譯本,並對照古漢文譯本。從而透過洋人這些英文傳譯,可以找到許多在古漢文譯文中不易讀懂而現在可讀懂的文本(text) 。現在擧這個網上找到的三種譯文:梵、英、玄奘三譯文「真實義品」來說。


1)首先,我說的只是自己學習過程中的辛苦經驗,如果拿現代台灣學佛子弟中很多讀懂三個譯文的人來說,絕對是不同的學習經驗。
2)玄奘譯的「真實義品」若沒有先前的佛法薰習,因為涉及諸多「名相」,現在一般人可能連文字都看不懂,更不要提到理解文義。我的經驗是「長期下來」可以懂得古漢文七八成,仍有些文字讀不懂、只能靠猜測原義,即使讀了幾遍的太虛法師幾萬字白話解說,也仍有大約一二成不通。
3)現在有了這個英文翻譯,再加上我找到的由藏文譯為英文的《菩薩地》全文(等於玄奘譯的《大論》前50卷),我終於可以完全讀懂玄奘古漢譯文「真實義品」。尤其某些玄奘譯文中的文義翻譯不太淸楚的部分,現在也由英文譯本獲得釐清。
4)其中一處關鍵竟然是:關於梵文iti 一詞,它指的是雙引號(quotation mark) 的使用,因為玄奘譯文或中國古文沒有這個雙引號用法(usage),上下文讀得非常費解,而英文譯文很淸楚地表達出來了。  
5)「真實義品」本文理解清楚了,就知道它尚未提到唯識宗八識系統及三性(但在《大論》卷73的評釋則又提及,這個評釋西藏人認為是無著菩薩所寫,在滙集百卷《大論》時被編入的),似可證明它是唯識宗最早的重要文獻。印順法師即認為「真實義品」約七千字的原文仍帶有更早的聲聞學派-經部的看法。它的主旨雖是佛陀的「非有非無不二中道」,但卻是一種由彌勒菩薩提出的「唯識宗的詮釋」,和龍樹菩薩的「空宗的詮釋」有所不同!我正在寫一文試圖說明:龍樹義比彌勒義更符合佛陀的原義,我的這個判斷多少也源自 西藏宗喀巴及 印順法師之論義。

www.dhalbi.org/Tattvartha/chp-ALL.html

 

林良彬奇思異想集

台灣e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