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頁
回首頁
 


奇思異想集 74

◎ 林良彬

我看黑澤明的電影


舉世聞名,也是日本最偉大的電影導演-黑澤明(Akira Kurosawa)
1998年9月6日在東京寓所中風去世,享年88歲,與黑澤明合作長達近30年的著名男油員三船敏郎也在97年12月去世,在經濟危機下的日本,一年內隕落了兩位世界級巨星,讓我們這些喜歡電影的觀眾感到無比的遺憾。 黑氏之死喚起撰寫本文的動機。 筆者並非專業電影評論者,也沒有看過他的全部作品,只是以一個黑澤明影迷的身份,來談談自己看過的幾部電影,尤其是那些在自己內心留下深刻印象的影片。

眾所週知,電影因耗資巨大而必須顧慮成本回收,即使導演本身欲發揮完美理念或技巧,但迫於形勢往往走上藝術與商品的綜合,黑澤明大概是日本,甚或是全世界中最擅長於折衷運用兩者的導演。 除了早期的” 羅生門“ 比較艱澀外,他的許多50,60年代的佳作往往具有引人入勝的情節,濟弱扶傾的主調,再加上大卡司(Cast ),頗能創造票房的佳績。這類作品主要有:” 七武士”(1954),“用心棒” ( 又名:大鏢客, 1961)都由三船敏郎主演。” 七武士” 後來被好萊塢改拍為” 豪勇七蛟龍”,” 大鏢客”也被義大利改拍成“荒野大鏢客”(克林伊斯威特的第一部成名作),黑澤明之名聲乃遠播國際。

黑澤明對西方文學有著深刻的喜愛,尤其是莎士比亞和杜斯妥也夫斯基。 莎氏的“馬克白”早期被改編為” 蜘蛛巢城”(1957),而沙翁的”李爾王“被改拍成”亂“(1985)。 另外,1980年的”影武者“故事較爲陰鬱,展現人性猙獰的腐敗鬥爭。 老實說,個人認爲這幾部電影並沒有比上述二部相對質樸的電影好些。 筆者和一般評論家一樣相信,60年代以後的黑氏的電影一直在走下坡,也許是感到自己的”江郎才盡”,黑氏才會有1971年的自殺未遂。 1990年的“夢”是黑氏表達自己人生理念的作品,藉由八個故事表達黑氏反戰反核,反現代科技的人生觀,呼籲人要走向和平人道及返樸歸真。 但就電影本身而言,卻不能算是一部力作。
以下來談個人印象最深刻的幾部電影:①天國與地獄(1963)(英文” High&Low“),②三惡人(1958,另譯:戰國英豪)③紅鬍子(1965),④羅生門(1950)。
“ 天國與地獄 “是一部高潮起伏的警匪片,智慧型綁匪卻烏龍綁架到富商司機的兒子,扮演富翁的三船敏郎面臨要付贖金(但付了自己事業又不保),或是要救他們人小孩一命的重大抉擇,最後人性的光輝戰勝了,而警匪追逐過程緊張又刺激,整部片子可以說是影史中少見精彩的偵探警匪追逐片,大可媲美 羅曼·波蘭斯基的”Chinatown  “,歐森威爾斯的“ 第三人”(The Third  Man)

1958年的“三惡人” 叙述一個英雄護美和兩個貪婪逃兵的穿插對比,刻畫人性美醜的兩面。三船敏郎飾演的武士一路保護逃亡的公主,兼又要護送一批黃金以“中興復國“,途上碰到二個愚蠢孺弱的逃兵企圖奪走黃金,這兩人扮演著丑角,爲了錢,他們可以反目成仇,也可提同仇敵愾,也可以出賣武士及公主。勇士護公主經歷連串的危險挑戰,終於安返故國。二小丑最終也理解金錢的敗壞心靈,覺悟自己應成爲安份守己的老百姓。影片中一場“火祭”,拍得令人叫絕,大概是黑澤明電影最具創造力的一幕。這是一部非常成功的電影,比起大鏢客、七武力更具戲劇張力。

1965年的“紅鬍子”可以說是黑澤明最具人道主義悲情的電影,片長三小時餘,猶記得高三時在永和某電影院看這部電影,中場還休息五分鐘。” 紅鬍子 “ (三船敏郎飾)是一所最貧窮病人棲身的醫院主持,靠著悲天憫人的情懷救濟貧病者,整部片由許多小故事情節組成。

一個受良知譴責的已婚婦人,在東京大地震中突然失蹤,鶼鰈情深的丈夫遍尋不著人。幾年後在一條街上偶遇婦人背著小孩,原來此婦早年因全家受惠於人,受父母之命指腹為婚、長大須嫁给恩人的兒子(即現在丈夫),但她卻愛上了前夫並與之結婚,長年她飽受到良知(父命)的譴責,在大地震日突然出現在恩人家,嫁給他兒子。當她后知前夫為尋她而傷心欲絕,未再另娶,感慨之餘,最後二人約在客棧會面,追溯過往,不勝唏噓,唯有對泣。最後那婦女仍帶小孩離開,那前夫的心情是如何的傷感?唐詩「無可奈何花落去 ,似曾相識燕歸來」或啓發黒澤明去拍這個故事?

一個七歲的小竊賊因貧窮常到醫院廚房偷東西吃,他是一個非常乖巧靈活可愛的小男孩,有一天他告訴醫院中的 小朋友-一個12歲的小女孩,說他家要搬到一個很美的地方,不會再挨餓,也沒有人會罵他們是小偷。第二天,這家五口集體自殺,據後來被救起的小男孩說,父親說因被人侮辱為小偷,深覺寃枉,乃帶一家人自殺,塵世生活太苦,不如去天堂好些,片中二個孩童的對話非常的深刻感人。

另一則是上述12歲小女孩的故事,她母親帶她來到鎮上,死在一家妓館前,由妓院收養她。 小女孩潔身不肯出賣靈魂,老鴇時常虐待她,逐漸養成一付受虐自閉的傾向,紅鬍子和另一醫生(加川雄三飾)碰巧得知她的被虐,自一群流氓手中挽救了小小的靈魂,透過紅鬍子及醫生們的愛心呵護,受虐的小靈魂終於轉變成爲一個討人喜愛的小女孩。如果讀過杜斯妥也夫斯基的第一部長篇小說“被侮辱的,被傷害的人”,就知道小女孩的故事取材自這本小說。 黑澤明顯然非常欣賞杜氏那種深度刻畫人類心靈的羞恥與自尊的小說手法,即使窮人、受壓迫者也有生命的尊嚴,缺少了它,他們寧願受到痛苦的折磨或甚至尋死以明志。1951年黑澤明也以杜氏的傑出長篇小說“白癡” 拍了同名的一部影片,可惜筆者並未看過。

“羅生門” (1950)在1951年獲威尼斯影展“金獅獎”,戰敗後的日本電影首度在國際獲得注目,1952年又拿下奧斯卡最佳外語片奬,此片被影評家給予最高的評價,並一直名列世界有史以來十大電影之一。 “羅生門” 拍於戰後不久,但故事內容及拍攝手法屬於90年代的”後現代“。 一個女人被強暴,丈夫也被殺死的故事,但卻有出現四種不同版本的解讀,「事實」是什麼竟然無人知曉,有的只是當事者與旁觀者個人主觀的敍述(Discourse)。,而在每個人觀點中,影片刻畫出每個角色的複雜,甚至被扭曲的人性,這很符合後現代多元的傾向。” 羅生門” 的確是黑澤明最有深度的電影創作,黑氏似乎藉著四種不同的情境來挖掘人類高尚的與卑劣的靈魂,這種形式可以套用胡塞爾(Husserl)現象學的技巧-“ Variation in Imagination”(想像的變奏)來揭露人性的深度,這種拍片手法是絕對的罕見,卻被黑氏成功的運用。

黑澤明拍的電影在60年代以前,絕大部份都是黑白片,劇本也是他自己寫的或與他人合作完成,影片本身展現非常深厚的人文關懷,再加上故事本身精采的戲劇性,除了少數例外,黑澤明的電影可以說是“老少咸宜”。總之,這是一位非常值得懷念的電影大師。(寫於1998/9/24)

 

林良彬奇思異想集

台灣e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