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頁
回首頁
 


奇思異想集 75

◎ 林良彬

為什麼很多人覺得「學佛不易」?

1)佛家名相太多,凡系統的學,就必須花上一年半載學習含有佛教術語的佛書。最好先看一本:佛學概論(印順法師的最初級著作)。

說來容易,行則困難,現代人很少有時間靜下心專心讀書。因此可以說:只有有佛緣或有慧根的人,才會主動地去閱讀。
2)學佛一定要了解佛陀說的道理,有了一點根基,你還會面臨更困難的學習。
最明顯的一例:當你學好了一點關於五蘊(色受想行識)、12處、18界等等的佛教基本術語,以為這些現象分析的要素 ‘都想當然地’ 是實有或存在時,但是《般若心經》的「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

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菩薩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罣礙;無罣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又似乎打翻了一切所學!因為在這裡,三學、四諦、五藴、十八界⋯⋯都被否定,包括湼槃也被視否定,一切皆空。那麼佛法到底主張:最簡單的藴界處等生滅法存在或不存在呢?湼槃不生滅法 存在或不存在呢?

現在,學佛者必須面臨這個大問題,並一定要弄清楚。但是很多人在未弄清楚之前就畏縮不前了。很明顯地,人們似乎不能理解心經這種詭異的述句,不想再試圖去理解,而不去理解則等於放棄理解佛法的甚深義了!我覺得這裡乃是學佛所面臨的最大關卡。

下面的「緣起義」一文,試圖用一般人可以理解的文字來說明佛法甚深義。

———————————
緣起義


佛說:「見緣起 即見佛」,瞭解「緣起」(dependent arising)一詞的意思乃是學佛的最重點。從中也可以看到:佛法可以由淺顯易懂轉為深邃博大。

「緣起」就是指一切事物不是單獨自己存在,它們都依賴關係脈絡才能存在,而這包括如下三層意義,由簡單至深刻。


1、這第一層——最淺顯的關係脈絡。舉一個簡單的例子。我站在微雨下看到眼前路上一片景象。有街道、樹木、車子、商店、人群,還有大地、天空、空氣、風、雨等等。先從一般所說的東西(thing或substance)說起,我這個人的存在(路人也一樣)是自己可獨立自足而存在嗎?不是,我有父母,父母也各有父母⋯…,我係有一大串我都不認識的祖先們先存在過,我還必須很長期的受到父母養育,才能有現在的我,且我也知道再過幾十年我也必將死掉,讓位給下一代,代代相傳,這就是一種關係脈絡下的存在。我的身體既如此,我的心靈或思想(唯物論認為它們只是腦的功能)也是各種關係條件的產物,包括必先有身體、有智力學會日常語言等等才可進行的。又我也看到眼前自然物如橡樹、人造物如車子,這棵路邊的橡樹會自己存在嗎?不,它是一大堆因緣條件才有的,如它從橡子成長出來,而若是其間如果沒有充分的陽光、適當的溫度,空氣中的氧、水份、人為種植等等,這橡樹會今天樹立在路邊嗎?所以它是在關係脈絡下才存在。
再看停在路邊這輛銀色本田汽車,很明顯,它也是商人為利益而從各方面收集科學技術、材質、人力才奇妙組合出來的商品,所以它也關係脈絡下的存在,它不可能莫名奇妙的、神奇的就自己出現在路邊。

凡一般以為複合物(complex,金剛經稱之為「一合相」)如人,車、學校等等都是由其不同的部分組成,離開這些部份,也就沒有這一整體,這「一合相」只是相對的存在,不是自足自成的。加上時間因素,每個東西都在變異中,不會停止不動的,因此也是時間系列下的存在。這都是很簡單易懂的。


2、上述描述還沒提及畫面中的時間、空間、因果等變化中的相互依待關係,如空間的東南西北,上下四方,時間的過去、現在、未來等等,都是相依待而存的,請問:沒有南會有北,沒有東會有西嗎?再者,會有絕對的上下前後左右、大小長短輕重等等現象嗎?會有:有因沒有果,或,有果沒有因 的現象存在嗎?會有 只是單一白色存在而沒有其他顏色系統嗎?一個語言,會僅有單一或少數幾個字詞存在嗎?數目會只有數1和2而沒有其他數字嗎?需知,簡單如顏色,複雜如語言和算術等,都是由它的各部份交織聯結成一系統才存在的,各部份(components or parts)絕不是孤立獨存的,而是在相互聯結,甚至變動中,各部份還能盡了各部份的職責或功能,這才配稱為是某物之各組成部份。總之,整體及部份、時間及空間、事物及性質、因及果等等,都必須是相依而存的,不是互相孤立、互不相干的個個、別別的東西,換言之,它們都是關係脈絡下的相對存在。佛法所謂的「世俗諦」是承認這些假名相對的存在,而且不依這些世俗萬象,人們如何會得到殊勝的勝義真理- 無常、緣起、性空義呢?


3、但是在不懂這點之前,作為凡夫的我們一向被語言所誤導,以為一一名言和一一真實的客體有著必然的聯繫,名言就像刀一樣在存在之流上很精準地切割(分別-庖丁解牛)出各各物類來,各有其絕對的自相。這是上面多次提及錯誤的自性見。但須知各種分門別類都是相對的、實用的方便施設。就這點說,佛法完全支持科學的相對論,更可以說,佛法是一種更概括的哲學相對論(關係脈絡論),它反對一切獨斷的絕對論,這種絕對論,佛法也稱之為自性見、分別戲論,乃是一種錯誤的妄見。

所以,宇宙間任何一事一物,皆非孤立自存的大小、內外、主客、自他,而是非常複雜的關係脈絡下的存在。這就是佛法說的緣起性空義。因為縁起,事物仍然存在的,但必須是關係(或條件)脈絡下的假名有,這叫世俗諦。因為性空,即事物沒有絕對獨存的本性、本質、定相,這叫做勝義諦(唯智慧所證)。此二諦其實是一體之兩面,從聖者證真諦,一切萬物皆自性空;從世俗諦說,一切萬物都是無常緣起的假名存在。同一件事從二種角度來看- 金剛般若經常見的「佛說A即非A,是名A」,應用到一切事物上,都應如此地理解 - 即在般若智慧觀照之下,一切事物皆是關係脈絡下的存在,它們不能孤立自存。

由此我們知道:宇宙天地萬事萬物形成了相互關聯的一個整體,即古人說的「天地萬物為一體」。但要注意,這整體也是我們的假名施設,不是先有一個絶對的整體,後才有各部份,而是各部份在相依緊密連結的脈絡下形成了這一「整體」。因此,佛法堅持部份先於整體,沒有部份就沒有整體,這個整體也是相對的一合相。

再重述一次:世界上沒有任何絕對地一一個別的物體,如 我或萬物個別的存在,只有相對、相關聯、脈絡中的存在。
印度詩人 泰戈爾似乎說過:宇宙是一首美妙的大交響樂,其中每個note皆恰到好處,不可缺少!又說:「我感覺到一切星辰都在我心中閃閃發光,世界如同洪流湧進了我的生命。」佛法禪宗則說:「一花一世界,一葉一如来。」(參考 文76)
 

 

林良彬奇思異想集

台灣e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