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頁
回首頁
 


奇思異想集 80

◎ 林良彬

「萬法依眾因緣而生起」及「諸法勝義自性」的真義

1)真如、法性、無為、(自性)湼槃丶實相等等都是對世界萬物正觀下發現的永恒真理丶原理,它不會生出萬法。
那萬法怎麼生起?佛陀發現他們其實都依眾因緣而起(依他起)。一旦了知緣起,即知性空,故說即是見法,也見佛,也理解佛所發現的永恆真理,與佛一鼻孔出氣。
體悟了一切法無常無我、緣起性空的實相或真理,你就無住無得,自由解脱了。
無明是什麼?由於不了解上述的真理。它來源於人們自然本能的妄識分別,一開始就錯看了缘起性空的真理,把個別一一的我和事物 都錯看當成為是客觀自存、實在不變的,即把假的當成真了。當體悟認知假妄為假妄而不被騙,這就是明(智慧、般若),從而 無明也就消失了。證悟者往後還照樣生活,只是不再被無明煩惱所糾纏。
2)佛法所謂的 「空性」「無為」「真如」「法性」「實相」、「湼槃」等等抽象名詞,並不指謂什麼形而上的實在或法體,它指的就是:無分別根本智和後得智所發現的真理或實際情況。作為真理或實況,它的道理一直如此、不變的如此,也可以稱永遠如此,「有佛無佛、法爾如是」,但是只有智者(或擁有佛之智慧- 般若空慧的人)才真正知曉。
3)諸法實相就是這個一切法無自性或自性不可得的真相,有時也稱為「自性」- 《般若經》文「諸法自性不可得 即一切法的自性」,說的就是永恒性真理。
「自性」一詞原在《中論》是處處被否定的錯見,突然間它也有著另一個正面的意義,這的確很易帶來混淆。但是透過釐清,這其實乃是二個層次的問題,比如第一序(first- order )的述句「一切法空無自性」,這是關於緣起事物的無自性,或是關於個別法(事物)性質的陳述。但是「諸法自性不可得 即一切法的自性」則是一種第二序(second-order)的述句,它是關於(about)第一述句的,即一切法皆空無自性的永恒不變的事實,用英文說:”The fact that everything is empty is permanent”、”The fact  that everything is impermanent is permanent.“ 凡事物皆空、事物皆無常乃是一種恆常不變的事實。如上所述「真如」「無為法」等詞皆是指這個第二序的true nature of things,它 不是指謂 終極實在(Ultimate Reality)、理體或絕對(Absolute),由之可生出一切現象,這是獨斷形而上學的玄想妄見。
4)民初大學者 王恩洋在其重要論文「大乘起信論料簡」就指出其師歐陽竟無常言:「真如 」不是一實體字,它就是指一切法皆無我、無自性之性,也就指諸法真理。「此性、此相、此理,於恒恒時,遍 一切法真實不虛,故稱圓成實性;真實不虛、如如不動,故復名 真如。」(王恩洋《中國佛教與唯識學》p.99-100)「一切諸法皆如幻化,都無真實,於彼幻化更勿生於真實之想,計在執取,是即諸法真如。」王恩洋更明確表示:無為法乃是有為法的真實相,「一切諸法皆是有為,生生滅滅,滅滅生生,剎那刹那,不得停住,常生滅故,常有為故,是故無常。即此無常,其性是常,常 無常故。即此有為(萬法)無常,是為常住無為。」(同上,p.101)換言之,一切事物的空性、無常性就是 一種恒常不變的真理。若了解上述的二層次述句分析,王恩洋的話就容易懂了。
5)   唯識學的《大論》36卷「真實義品」説的「諸法勝義自性」(陵本第三冊p130)一詞的涵義,應等同於《般若經》所承認的「自性」義(見上文3)即一切法的法性- 無常、無我之理則是永恆不變的,聖人所證的即是指此。

林良彬奇思異想集

台灣e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