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學佛的順序:勝妙聞所成慧 排第一!用唯識宗的術語:在我們凡夫眼中,依他起和遍計執一直交識難分;而真學佛弟子則開始慢慢地把二者逐漸分開,直到完全分開- 去除了一切遍計執,就是轉染污識 成清淨依他智,此即以般若證圓成實- 真如,轉凡成聖。
乙)《中論》第24章說:苦 如果有自性,那麼它就會一直存在不會消失,那麼修道證果也不可能的!了解「自性」(svbhava- 自己存在、非因緣生的)一詞的定義,就知道空性的邏輯就是這麼簡單,而且「以有空義故,一切法得成」,反之,事物本性如果不變異,則猶如前波一直不動停在那裡,則後後波也只有定住在那,大海或宇宙就變成「閉塞不通(猶如僵化凝固)的宇宙」(block universe).
因此,無常變異的道理是佛法的勝義!
湼槃無為不是離開有為世間的另一獨立自存的法,而是即此有為世間而悟入其無常無我性空之道理,即此一生而解脫自在。
丙)無常故苦?
不一定。
因為 無常也可以「故樂」。
端看你懂得不懂得無常深義!
了解無常故無住生心,此真樂也!
————-
有為、無為非二元對立的二個法-
𣎴要看小 有為法,以為那是無常、苦、無我、空,而看大那無為法,恆常的、常樂我淨。
沒有有為法,無為法也不存在。無為法純是理則,一種境界,不是實體法,這一境界是即有為而無為,且無為而為不為!
丁)金剛經的智慧:
1)分別而無分別,無分別而分別。(分別二字可以差別代入)
2)言而無言,無言而言。(說而無說,無說而說)
3)二而不二,不二而二(不二吠檀多是不二而一)
4)多(三)而不多,不多而多。
(先見山不是山,後又見山是三)
。以上皆已 預設了佛法二諦之區分。參見下文。
戊)佛 善於說法義,辯才無礙,不要以為語言、音聲皆違實相。套用金剛經句型:「(如來)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凡語言者即非語言,是名語言。又,凡邏輯者即非邏輯,是名邏輯;同理,金剛經也明說:凡般若者,即非般若,是名般若。佛法承認的邏輯是假名施設的邏輯。語言、般若亦如是。了知:般若、語言及邏輯皆如幻,在世間仍有大用,不可或缺。二諦和二智的關係:真諦(=勝義諦=第一義諦)是從假入空,為根本無分別智所證,這是金剛經的「X不是X」;世俗諦則是 無分別後得智所證,即「X是名為X」- 即從空出假後,又能善用一切,善分別說法而於第一義諦(勝義諦)如如不動。
己)
關於真俗二諦的三則佛理-
以說明《金剛經》云:「佛說X即非X,是名為X」
(一)名對不到實
作為凡夫的我們一向被語言所誤導,以為一一名言和一一真實的客體有著必然的聯繫,名言就像刀一樣在存在之流上很精準地切割(分別-庖丁解牛)出各各物類來,各有其絕對的自相。這是龍樹菩薩在《中論》提及的錯誤自性見。但須知各種分門別類都是相對的、實用的方便施設。就這點說,佛法完全支持科學的相對論,更可以說,佛法是一種更概括的哲學相對論(關係脈絡論),它反對一切獨斷的絕對論,這種絕對論,佛法也稱之為自性見、分別戲論,乃是一種錯誤的妄見。
宇宙間任何一事一物,皆非孤立自存的大小、內外、主客、自他,而是非常複雜的關係脈絡下的存在。這就是佛法說的緣起性空義。因為縁起,事物仍然存在的,但必須是關係(或條件)脈絡下的假名有,這叫世俗諦。因為性空,即事物沒有絕對獨存的本性、本質、定相,這叫做勝義諦(這是唯般若智慧所證)。此二諦其實是一體之兩面,從聖者證真諦,一切萬物皆自性空,破有見;從世俗諦說,一切萬物都是無常緣起的假名存在,也破了斷滅無見;破有又破無,故稱之「中道」。同一件事從二種角度來看- 金剛般若經常見的「佛說X即非X,是名為X」應用到一切事物上,都應如此地理解 - 即在般若智慧觀照之下,一切事物皆是關係脈絡下的存在,它們不能孤立自存。
由此我們知道:宇宙天地萬事萬物形成了相互關聯的一個整體,即古人說的「天地萬物為一體」。但要注意,這整體也是我們的假名施設,不是先有一個絶對的整體,後才有各部份,而是各部份在相依緊密連結的脈絡下形成了這一「整體」,這個整體也是相對的一合相。
再重述一次:世界上沒有任何絕對地一一個別的物體,如 我或萬物等皆貌似個別的獨立存在,其本質上乃是相對、相關聯、脈絡中的存在。
(二)三不三、不三三(山不是山,山又是山)
世俗諦有二種:一,凡夫世俗,妄見的,把幻當實,即見山是山(吉藏的聞三是三)。
二,聖者所見的世俗,了知山不是山(見三非三,知山非實山),即知幻為幻,知幻即離,故處世間如如不動。勝義諦即此如實而知世間,知為幻空,不為無明所誘騙。
一切法(事物)、一切語言皆應如是觀,由萬法平等無高下的無分別智(吉藏的「方便實慧」)證,同時有 後得智(吉藏的「實慧方便」),觀世間如幻,宛然而有,世界並未斷滅或消失了,即知 山又是山了(吉藏的「不三三」,空過之三、非三之三之意),但已是百花叢裡過,片葉不沾身,此亦即是 維摩詰經的名言:「(用妙觀察智)善 分別(利用語言及觀念)諸法相,於第一義(勝義諦)而不動!」所欲表達的真理。
此中的「(根本)無分別智」(吉藏的「方便實慧」=實相慧=空性慧)當然指聖人才有,吉藏區分「凡聖之別」在此。懂得正見,修行已有真理為依據,至於個別人的修行程度(屬於 後得分別智)是大有不同!
[按:1)吉藏的「三不三、不三三」例,我以為應該是後來禪宗著名公案「卅年前見⛰️是⛰️....」的來源,似未見有學者指出。2)諸如:本來無一物,佛未曾說一法,無說無示、無聴無聞和金剛經的32型: 「佛說X即非X,是名為X」等看似吊詭(paradoxical)句子,都可用 龍樹菩薩的中觀空義和真俗二諦的區分來作出合理的(rational)解釋。]
(三)
「言而無言,無言而言」(即說無說,無說即說)何義?
唯識宗說:依他起一切法也是離言(不可說)的。因為語言文字屬於「不相應行法」,也算是有為法,即依他起之一類。所以語言文字(假名、名字)也是不可說。
但是「言說(正在說的)」怎麼又是「不可說」?這事如果不是簡單地自相矛盾,只有用二諦 才能說明淸楚。
真諦(又名勝義諦)是萬法不可說,世俗諦是萬法方便假名說。智者大師在《摩訶止觀》(卷一上)說:「即說無說(按這是真諦,類似 色即是空),無說即說(按這是世俗諦假名說,類似 空即是色- 聖者所看到世間的真實相。然而凡夫世俗都是執名言為真實- 錯誤的真實,即上文龍樹菩薩所說的自性見)。」經上常言:佛陀證覺後,知此法甚深而不想說法,此中真正原因可能是他覺悟到:世俗凡夫都生活在語言中,且一直被語言所誤導,以為語言真的切割了(分別了)萬法,凡夫不知 語言亦空,只是假名的真實相,因為人們很難理解這個甚深的真實義道理,故而不想說法。但為悲憫眾生,沒有別的辦法(經言:勉強地說),仍用世俗語言來說法,乃一直警告世人不可「執名為實」- 先隨說隨掃,後重新拾用- 這是為讓眾生了解:凡佛所說法都是方便假名說,且必須從此假名說趣入 離言之妙境。
此 真諦離言之妙境是指:人們必須認清語言不能真正分別切割萬法,萬法本是不可分別切割的緣起法界整體-緣生緣滅的萬化之流(這並不是一個回歸真心或真我的印度外道論)。由了此 萬化的空性實相,才真可了知世俗如幻,且了知:語言亦是如幻的方便假名。
庚)Most Chinese Buddhist sects look like Vedenta thought . Every sentient being (some even said non-sentient being included) originally has a precious Buddha nature , it is infinite true Self ,permanent, pure, bliss .It only needs to bring out by getting rid of Maya or Ignorance. Sadly I would say they all on the wrong road like those latter India Mahayana Buddhist thought. ( Nagarjuna龍樹 is an exception!)That’s one of the reasons Buddhism disappeared in India at 12-13century.
Nagarjuna’ not- two(不二、non-dual) is different from that of Vedanta’s . Nagarjuna do not thereby affirm the One , while Vedanta affirms the One ( The ultimate Truth or ultimate Reality).
[龍樹的不二(或不二法門)不同於印度吠檀多的不二。他們是破二著一,龍樹破二又承認二,亦不著(吠檀多的)唯一真我、梵我一如,或佛教的唯一真如來藏。
印度奧義書及不二吠檀派很厲害,中國佛教內容幾乎都被它同化。佛法在12世紀就被同化而消失於印土。](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