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頁
回首頁
 


奇思異想集 85

◎ 林良彬

「佛不與世間諍」的深義 

凡日常生活中所用的文字,它們的意義「相對確定」,如水火之不同,不容有暧昧不清之處,,這是世間人所認同共許的,即使佛陀也不會與世俗人諍(argue)。如佛叫侍者阿難 拿一杯水來,阿難了解語義,決不會拿把火來。該承認的大家都承認,如果故意反對,就可能被視為是瘋子,因為他說的話就變成只他一個人可以了解- 只有他個人懂的私人語言(private language),這不是世俗共許的。簡言之,這個世俗的世界,就是我們的常識世界,儘管語言及其意義可隨時代變遷而改變,比如:涉及電的產品,十九世紀以後才遍行世界,但是諸如:電話、電視、電腦、手機...一大堆新名詞出現,但它們出現的脈絡仍有相續性,可以形成共同的理解。(按,流行的穿越劇中有這樣一幕,21世紀的手機突然穿越回到千百年前的大唐,它就不可能被唐人所想像、所理解。)
這樣的一個語言介入的世界,不但是世間人所共知,它其實仍然是 得道者「後得智」所緣的境界,玄奘的大弟子 窺基因此說:「約四真實出體,如所有性以 後二真實為體;盡所有性以 前二真實為體。」(見註)
前二真實對於無明凡夫而言,不知他們是「唯假」- 無有自性,但是卻因無明把它錯看成「假說自性」的世界,而被 無著視為世界低等的、錯誤的世俗認識境界。為什麼呢?因為如文所說,每個名詞由「本來的約定性」被執為「絕對的本質確定性」-此即是此,絕不是彼;彼即是彼,絕不是此。佛法最基本的認識之一就是《金剛經》所說的「諸法無決定相」,智者則知道世俗語言只是吾人為方便而相對的施設,只具實用性,不具絕對或獨斷的本質或自性。
故民初太虛大師《瑜伽真實義品講要》有如下很正確的解釋:「《倫記》景師解曰:若謂世間真實,為佛菩薩用後(得)智照俗,即順其世俗習慣之認識,則何故不同世人計執瓶衣為實有?若同其執,乃成顛倒,何得成其真實耶?[按這是質疑:如果佛後得智同於世俗人所看到瓶衣而執實,佛豈不是同於凡夫也成顛倒了?那又有何 真實義可言?顯然這是誤會 「後得智」的意思,因為 後得智是已體証勝義真如,從而也知道 依他世俗的幻有而不為所惑,也知語言「但名無實」,而不會被世俗語言所誤導。因此]
(答)曰:佛隨世俗之假名而已,但不同其計執也。成實論云:『世人說有,佛亦說有;世人說無,佛亦說無』:此即佛不與世諍也。藉此可明佛教立此世間真實之意義矣。」
按太虛法師此中所言「世間真實」已超出彌勒(或無著菩薩)所認為低下的認識或真理,而是指出聖者或智者後得智中所重新肯定的世間真實,包括一切依他緣生的生滅的有為法-語言也在內之非常重要的旨義;受禪宗「不立文字」影響的學佛者中很多人對語言的本質持有一種錯誤的認識,認為語言完全沒有作用,只是偏執,該逕予拋棄。他們不知 世間所有語言也是有為法之一類,屬於 不相應行法 中,具分位假立之功能。因此,凡聖看事物及用語,都是不同的,凡夫執 生滅有無常斷一異增減等,隨言而計實執,說有執有,説無執無(這是「凡夫與佛諍」的一面),不知有、無皆是假名。佛聖知空而不執著於言語及其指謂物,使用日常語言,甚至哲學分析語言,都知其為假名施設,故而無執、無咎(這是佛與世俗使用共同的語言-「佛不與世諍」)。
青目的《中論註》第四卷及吉藏《中論》之注疏,皆提及「凡聖語同,其心則異」(同樣使用語言,但是凡執而聖無執)這個重點。
------------
(註)四種真實
 「此真實義品類差別,復有四種:一者、世間極成真實,二者、道理極成真實,三者、煩惱障淨智所行真實,四者、所知障淨智所行真實。」(瑜伽師地論卷36)
   太虛大師註釋:
此乃略舉四真實之名也。茲略言之:一、世間極成真實:極成,為共許之義。謂由世間人之常識上,共同許可此法為此而非為彼;此非出於個人心理上之推想與測度,故為世間共許之真實也。二、道理極成真實:此不唯依世俗之習慣,以論理軌則為標準而建立,如科哲學者研究事物而獲其合理之判斷,故為道理上共許之真實也。三、煩惱障淨智所行真實:此不僅以推理為然,且以三學斷去煩惱障分證真如之實相,故為出世淨智所行真實也。四、所知障淨智所行真實:再進一步并斷去使心不明事理之極微細所知障,以見萬法本如之真實相,故為世出世間淨智所行真實也。此四真實,前二通世俗有,後二則唯佛教有。第一唯是有為有漏;第二通於有為、無為、有漏、無漏。然此約所推理而言,若其能知之心,則唯有漏也。後二所證之理,同於第二,但其能證智為無漏故勝。亦可兼有漏,如未親證實相,亦得由勝解加行智引生本後二智。換言之:後二真實體,不同前二唯以有漏為體,而以無漏境智為體,故通無為及無漏有為也。或後二唯取斷障後所顯之真理而言,則唯無為。

林良彬奇思異想集

台灣e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