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頁
回首頁
 


奇思異想集 86

◎ 林良彬

我主張去神秘化的佛法

1)宗教傳奇性寫法,印度各宗派早有之!
自古以來,印度各個學派都有一套弘揚 自派聖人的傳奇性(其實是誇大性)的寫法,中國佛教徒去印度也學來這一套,西藏更甚。玄奘《大唐西域記》也不例外,這應是各哲學宗派競爭下的產物,傳奇故事(如:佛的本生傳、高僧傳)愈多,愈可吸引更多的信眾。
從這點看,原始印度佛教及稍後不久的聲聞佛教都是比較合乎理性的,他們不會依賴誇張手法吸引信眾。而且佛弟子成就阿羅漢者很多甚至不想說法,原因很可能是:那時代民眾普遍未受教育,聽也聽不懂,很顯然的,這是受限於當時的時代環境!
大乘佛教派內有些則完全神秘化了。
2)聖言量可靠嗎?
6世紀初的陳那菩薩 只承認 直接經驗或現量(感官知覺- 內感官&外感官)和比量(推理)。
聖言量不列入,因為外道們諸如吠陀、奧義書、嗜那教、基督教、回教都有聖言量,不同的聖言量如何判斷真假?
陳量說凡聖言量必須訴諸 現量和比量二量來判斷。所以佛法即是一種知識體系,一種哲學,包括「實證的」哲學,佛法其實不是宗教。
用黑格爾的話來說:三種 絕對精神的產物中,最高者是哲學、宗教其次,藝術第三。哲學為什麼最高?因為它是純理性,要求 普遍性,可以放之四海而皆准,即使說什麼 再神秘再高超的「實證」(自己親証」)也可能是幻相,也必須獲得 他人的理性共許,這不是個人說是自己親證或體證就行!
陳那之說曲高和寡,非世俗一般人所可理解。一般人寧可簡單地去相信、去信仰,故佛法自然地也早就出現「宗教式」的變形,把 釋迦牟尼本來作為像 蘇格拉底般的哲人- 愛智之人,崇拜化(神化)為「超人」之覺者,猶如基督教把耶穌 神化為「神子」一般。我對這種神聖化的變形雖心持反感,但從人性的角度卻也能同情地諒解。

林良彬奇思異想集

台灣e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