硏讀四十多年的佛書,大約在十五年前才獲得「空勝解」的突破,這個體悟的內容其實就是釋迦、龍樹、彌勒(或無著)三聖說法的核心內容-全部的語言或概念只是假名施設(相對分別),不能「隨名執實」-執 名言概念的「所指」(指謂referents)實有自性、本質之實體物(絕對分別),在這個意義上,經文常說:勝義、真如離言、不可說!(關於這點下文有所說明)
三聖皆在破上述這個「絕對分別」(自性見或 遍計所執性)。這也是一切佛經中一直在駁斥的「壞義的分別」-戲論分別。
以下且用現代人都能理解的「切蛋糕」作比喻說明:我們生日切蛋糕,不論說切成二片、三片、四片或任何數字的片數,我們當然以為蛋糕實際上被切成了那麼多片。現在把「蛋糕」看成「緣起無常生滅中萬象相依的整體」,三聖要告訴你的是:你以為切割成真(不論多少片)的一一事物,實際並沒有被切割-因為事物本身像流水一直異動著,你其實只是在思想上以為切割了一一個體,但事物本身並沒有被 絕對地切割、被戲論分別 出來。
三聖都指出:一旦了解我們的語言、概念皆是假名方便的施設,只是相對分別,不是絕對分別,那你就現量看到萬法(密切不可分割的全體)的實相、真理。
這個 「諸法實相」可從二面來看:1)從勝義諦來看,一切皆空,沒真實切割、絕對切割,事物本身不可說;2)從世俗諦來看,一切只是假名說,可說但只是相對分別、相對切割。又,與勝義諦相對應的是 1)根本無分別智(證真如、實相,即 知幻不實),也不可說;與2)世俗諦相對應的則是 無分別後得智,後得智可說,又已知幻即離。
有1)才有2)。
仔細去參吧!(加行用功!)三聖最重要的智慧在此!
———————-
註解一:「切蛋糕」比喻的目的:我們當然看到切片的蛋糕,但1)蛋糕的切法沒有決定性,它可切成幾片如四或八,由我們視多少人而定。2)切出來的片片蛋糕 都平等一样大小?這不可能有精准相同。我們一般也沒有介意它們真的片片同等,在這個意義上說沒有絕對切割,但是有對切割,這是世俗共許的(公認的)!佛承認相對切割、相對分別的世俗方便施設。
其實這裡在說的就是《金剛經》的名言:「諸法無定相」「凡所有相皆虛幻」的意思。
註解二:切蛋糕喻 解釋了釋迦如來 於證悟後不想說法的原因:即凡夫一直被語言誤導(隨名執實),世尊要說法仍依世俗語言,所以再怎麼說,世人也照樣「隨名執實」,真的相當難,後來也只用 否定的空義語言 :一切皆空,來執行這個任務,幾乎是mission impossib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