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頁
回首頁
 


聽雨情懷

◎周明峰

在美半百歲月,皆住大都市,公寓也好、住屋也好,周圍鮮少樹叢,下雨時幾乎沒有聲響,連屋簷滴水的淅瀝也無。回想小時在台灣的故居,春天多雨,夏天更有挾颱風而來的暴風雨,家屋四周,木瓜、柚子、香蕉、葡萄、甘蔗、南洋釋迦、番石榴、------等果樹圍繞,隔壁又是竹林,低矮的麻竹一大片,角落還有高聳的刺竹。風雨一來,大雨沖擊樹葉,強風搖曳樹枝,敲打各種不同的枝葉,有如撥弦弄琴、掀動樂器,簡直是絲竹樂團清脆華麗的交響演奏;加上屋簷點滴淅瀝,日以繼夜沒個停。往往挑動心思,引發一些遐想,以後涉獵詩詞,印證了聽雨的情懷。

忽有秋蟲一兩聲 啼碎黃昏雨 [卜算子] (何兆瀛)

淚花寫不斷離懷 都化作 無情雨 [一落索] (陳允平)

屋上松風吹急雨 破紙窗間自語 [清平樂] (辛棄疾)

枕前淚共階前雨 隔個窗兒滴到明 [鷓鴣天] (聶勝瓊)

春愁在 碎雨敲花聲裡 [真珠簾] (朱所孫)

聽梧桐疏雨秋聲顫 [賀新涼] (劉過)

最為人熟知的聽雨詞,莫過於南宋蔣捷的〈虞美人〉,他在聽雨中分述人生三境界:「少年聽雨歌樓上,紅燭昏羅帳;壯年聽雨客舟中,江闊雲低,斷雁叫西風;而今聽雨僧廬下,鬢已星星也。悲歡離合總無情,一任階前點滴到天明。」我曾有感而發,寫了一篇〈斑鳩的日子〉(2000年10月28日),廿五年前已經踏過「紅燭昏羅帳」的第一壘,也走進了社會,跑到第二壘,移民異國,像失群的孤雁,在西風中,奮力地穿越茫茫的江面與黯黯的雲天,恰是壯年的寫照。

一九六九年七月廿一日(美國時間廿日),人類首次登陸月球,聽到安史重(Neil Alden Armstrong)代表人類宣告:One small step for (a) man, one giant leap for mankind;譚水扁(Thomas Paine)於一七七六年撰寫《常識》(Common Sense),鼓動促成美國獨立;愛迪生發明電燈,照亮全世界。個人的一小步而能推進人類文明一大步,何等高貴!歷史上這類實例不勝枚舉,一舉而造福人間,人類文明得以代代開展,多少人畢生攀登、交瘁心力,為的是要踏出這一步,大功告成者榮耀加身,壯志未酬者雖不聞達,同樣可敬。我畢生專業於疼痛的診斷與治療,獨創「精準療法」,施用輕按的手法,得以簡易又快速地根治各種疼痛疑難雜症,不啻是革命性的大突破,著書建立其理論與實際,完成體系,期能推廣於世,加惠全球患者,符合一生追求「小我貢獻大我、個人服務群體」的理念。自忖凡夫俗子,能力有限,一路走來,跌撞有之,平步有之,雖不滿意,還可接受,謀事在人,成事在天,豈能盡如人意?時猶我予也好、時不我予也好,成也好、不成也好,唯願存念力行,但求無愧我心。

而今歷練之後,登上人生境界的第三壘「鬢已星星也」,人生終究悲、歡、離、合,誰能擋住點滴的落雨、改變宇宙的常律?在朝向本壘的跑道上,何若「一任」乘時度勢、認真又灑脫的走一趟?

2025年8 月3日 南加

 

周明峰文集

台灣e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