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頁
回首頁
 

中國的“統一”

◎ 鄭思捷

隨著中華民國政府﹐在一九四九年中國內戰失敗後﹐逃難到台灣的中國人(慣稱外省人)﹐在“三民主義統一中國”無望後﹐仍然期待有一天﹐台灣能和中國合併﹑統一。
許多在一九四九年前﹐就世世代代住在台灣的台灣人(慣稱本省人)﹐在中華民國政府的教育下﹐並不在乎台灣能不能獨立建國﹐或是台灣會不會和中國合併﹑統一﹖台灣人的政治領導者﹐如李登輝﹑陳水扁對台灣的獨立建國目標模糊﹐前後不一致﹐沒有信心﹐使得台灣人民徘徊在獨立建國和中國合併統一之間﹕維持現狀。
外省人不願意台灣獨立和期望台灣和中國合併統一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本省人沒有堅強獨立建國的意願﹐也有它的歷史性。但是﹐台灣人﹐尤其智識分子﹐看不到中國統一的歷史所帶來的慘痛命運﹐不在乎台灣和中國合併統一會產生的結果﹐卻是不可思議的。
中國﹐這個世界人口最多的國家﹐為什麼在十五世紀是一個最強盛﹑發明最多﹑科技最發達的國家﹐到十九世紀﹐短短的四百年﹐變為一個科學落後﹑政治腐敗﹑沒有民主人權的國家﹖為什麼這個世界最早的文明之一的國家﹐沒有繼續進步﹐反而被遲遲才發展﹐又被中國人認為野蠻的歐洲趕上﹑超越過﹖
我們時常把中國落後﹑衰弱的原因通通歸罪於滿清的腐敗和歐﹑美列強的侵略。但是﹐這些因素是外在的。即使沒有滿清的統治和歐﹑美列強的分割佔領﹐中國有它本身內在(inherent)的因素﹐必然走上落伍﹑衰退的命運。這個內在的因素就是﹐中國的“統一”的本性。
中國的歷史是一部﹐分分合合的歷史。在中國的歷史上有多次的分裂﹔但是都以統一終結。中國的歷史也是一部﹐中國人和它的四週的“蠻夷”之邦﹐戰戰和和的歷史。但是﹐都以“統一”﹐這些“蠻夷”被中國同化﹐華化(sinification)﹐作為結局。
中國人有根深蒂固的統一思想。這個統一的觀念正是給中國帶來悲慘的命運的主要原因。這個統一的思想﹐讓中國無法避免地﹐從世界科技最發達﹑富強的國家﹐變為落伍﹑貧弱的國家。
美國學者﹐傑律﹑戴蒙(Jared Diamond)﹐加州大學洛杉磯校區的生理學教授﹐ 在他的 一本書﹐“鎗﹑細菌﹑和鐵器(Guns, Germs, and Steel)”中﹐ 對中國的統一(unity)和  歐洲的非統一(disunity)作一個比較分析。 現在﹐歐洲各國和中國有這麼大的差距﹐ 最根本的原因﹐ 就是這個統一和非統一之區別。 今天﹐台灣﹑韓國﹑馬來西亞﹐尤其 日本﹐能如此進步就是這些地方沒有被中國統一。
只要我們能暸解﹐中國統一所帶來的命運﹐台灣人怎麼可以不在乎台灣會不會被中國統一﹗台灣還有不少智識分子﹐無視於這個統一的下場﹐還夢想只要中國有一天民主﹑富強和中國合併。
只有維持獨立﹐台灣才能繼續進步﹐維護我們努力的成果。台灣獨立建國是順應世界民主﹑人權進步的潮流。台灣和中國的合併﹐將是中國分分合合的歷史結果。台灣人民正處在這個生與死的十字路口﹐決定台灣人世世代代的子孫的福祉和快樂或是世世代代作為中國的“呆胞”。台灣人必需選擇作為民主﹑人權的近代人﹐還是要作為落伍﹑封建的中國人。
我們希望這些贊成台灣和中國合併的統派人士﹐能從戴蒙教授這本書得到啟示和覺悟﹐為了自己的世世代代將住在台灣的子孫﹐放棄“統一”的夢想﹐加入台灣獨立建國的陣營。我們也建議台灣各大學﹐把這本“鎗﹑細菌﹑和鐵器”﹐作為大學生的課外必讀的書。

 

 

鄭思捷專欄


台灣e新聞